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00: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9:48
挠场在物理学中的地位相对边缘,其静止状态下强度极小,由万有引力常数G和普兰克常数h决定,约为最弱的万有引力的10^27倍,因此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挠场源于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自旋效应。
尽管存在电化学过程中的过热和核嬗变现象,但这些现象的重现性和现有物理理论解释存在差距,导致“冷核聚变”的研究结果一度受到质疑,甚至被贴上“边缘科学”的标签。然而,近年来,国际科学界对此领域的探索并未停止,众多科学家持续投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国*对挠场研究的重视度也在提升。
文献[1]通过电化学系统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讨了聚能过程、电极表面效应以及雷云闪电模型,指出电极表面微区的动态气泡和涡旋动力学与动态Casimir效应及挠场相干作用,可能引发出零点能提取过程,从而引发异常现象的出现。借鉴天体物理中的类星体涡旋模型,对电化学实验中的过热和核反应过程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关于挠场理论的研究,前苏联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的很多成果并未公开,我们主要了解的内容来自于Akimov的两篇综述文章。这些文章显示,俄罗斯在挠场研究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引起了西方部分学者的强烈兴趣。尽管如此,挠场的深层次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挠场(torsion field)又称自旋场(spin field)或扭场(axion field)是物体自旋角动量扭曲时空坐标所产生的场。爱因斯坦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时,并未考虑物体的自旋效应。1920年代,卡坍(Cartan)首先在广义相对论中考虑物体自旋导致时空的扭曲,因而产生挠场。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假设挠场不存在,但德国大数学家Weyl 在1930年代指出数学上并不能将它排除。挠场是万有引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之外的另一种力,为第五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