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00: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9:33
日本投降后不久,党*派遣大批干部前往东北,创建东北*根据地。在延安航空小组的常乾坤在焦急地等待着**的决定。有一天清晨,叶剑英参谋长通知常乾坤前往枣园,据说是为了讨论去东北的问题。得知这一消息,常乾坤兴奋不已,匆忙赶往枣园。九点左右,他被带到任弼时同志的窑洞。任弼时同志早已在等待,握着常乾坤的手,直接表示:“你们的愿望即将实现。*决定派你们前往东北,设法创办一所航空学校,培养技术骨干。这是个至关重要的任务,你认为如何?”常乾坤激动地回答:“对我们从事航空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是我们一直期盼的。我们一定坚决按照*的决定去工作,务必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任弼时补充道:“我记得1940年你们刚从苏联学习回国时,曾给毛*写信建议筹办一个航空工程学校。那时条件太差,航空工程学校不得不并入抗大三分校。而这些同志现在都在做什么工作?”常乾坤回答:“有些学员在三分校学俄文,有的担任农业合作社主任,还有的成为木匠、铁匠,有的去赶大车……”任弼时听后微笑,接着说:“把这些木匠、铁匠、农业合作社的主任都带到东北去吧。你们还需要哪些人,列出名单交给*组织部。”任弼时还嘱咐:“赤手空拳办航校,你们将面临许多预料不到的困难,解决困难需要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以及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勇气。一定要把航校办起来,并且办得出色。”
1945年10月15日,常乾坤一行20多人启程前往东北。周恩来前来送行,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放出去的鹰,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带着党的使命和无比兴奋的心情,常乾坤一行告别了*圣地延安,星夜赶往东北。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常乾坤一行在冰天雪地的季节抵达东北。首先向东北局报告了党*关于创建航校的决定。东北局根据局势的发展,对建校方针、原则和具体做法给出了重要指示。东北各地遗弃的航空器材遭到破坏,仅存的飞机也残缺不全。东北局要求常乾坤等人依靠各地党、政机关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收集一切可利用的器材,迅速建立航校。
常乾坤等人紧急动员,冒着风雪不分昼夜地四处寻找航空器材。尽管过程中有同志中毒、牺牲,但几个月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破飞机、发动机、油料、航空器材等。这些成为航校进行飞行训练的物质基础。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党、中国人民*历史上的第一所航空学校,通称“东北老航校”。航校的代号上报为“三一部队”。开学典礼上,通化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代表**、*东北局讲话,并宣布了航校领导班干部的任职命令,通化军区后方司令员朱瑞兼任校长,常乾坤为副校长。
党*和东北局的目标是尽早开始训练,培养自己的飞行员和航空技术人才。航校训练需要稳定环境,但成立后不到半年,航校经历了两次大搬家。第一次是在四平战役紧要关头,航校由通化搬迁到牡丹江。常乾坤紧急动员,决定空中、地面同时转移。最终在短短几天内,大部分飞机转移到牡丹江,未能飞行的飞机和器材也被抢运到敦化、延吉等地。
航校转移到牡丹江后,朱瑞不再兼任航校领导,常乾坤接任校长,王弼为政委。代号也改为“六一部队”。在硝烟滚滚的战争环境中创办航校是非常艰难的。*反动派对东北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航校面临威胁。为防止人民航空事业被扼杀,常乾坤组织部分飞行人员迁往更偏远的千镇。
训练终于开始,常乾坤面临一系列难题。首先需要各种航空技术人才,尤其是飞行教员。为此,常乾坤确定了飞行教员和机械教员训练班,聘请日籍人员担任教员,加快训练。常乾坤自己带头,动员全校干部兼任课程,并着手编写教材。
航校建立之初,技术人员复杂,包括驾机起义的同志、留用的日本人员以及从新疆航空队回来的老红军。常乾坤严格遵循上级指示和党的*,通过模范行动和胸怀教育和争取人,团结人。驾机起义的刘善本被任命为副校长,在常乾坤的支持和鼓励下,他积极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技术。在东北老航校和后建的空军第7航空学校工作多年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为航校建设做出了贡献。不幸的是,寺村邦三等16位先生因积劳成疾在中国逝世,安葬在牡丹江。
在炮火硝烟的战争环境中,常乾坤和东北老航校的建设者们,以高昂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把航校建立起来。三年多时间,共培养出各类技术干部560人,其中飞行班126人,机械班322人,领航班24人,场站等保障人员88人。许多人成为人民*空军建设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县人。中国*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主义战士、无产阶级*家、中国人民*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高级将领,中国人民*空军的创建者之一。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