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6 23: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5:53
在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庚戌年的九月,陶渊明在西田收获了他种植的旱稻,这在他的诗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有所体现,反映了他躬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西田"与他《归去来兮辞》中提到的“西畴”相近,位于他“园田居”的西边。尽管一般在九月收获的是晚稻,但“早稻”一词有人认为可能是“旱稻”的误写,因为古代已有陆稻,即在陆地上种植的稻米。
诗的开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强调了人生的根本追求在于道,衣食则是基础。陶渊明通过这四句诗,表明了他对于依靠农耕自给自足的坚决态度,他不愿为了俸禄而放弃独立人格,宁愿归田躬耕。接下来,他描述了春耕秋收的过程,早晨出门勤劳耕作,傍晚扛着农具归来,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从中体验到了淳厚的满足感和欣慰。
诗中“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描绘了收获时节的气候,暗示了农事的艰难。陶渊明深感岁月不饶人,尽管面临稼穑之苦,他仍选择坚持躬耕,因为这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他遵循道义的体现。他意识到,在那个充满杀戮和异患的时代,只有躬耕才能避免不测之祸,保持人格自由。
收稻归来后,陶渊明在檐下休息,饮酒自乐,这种简单的生活让他感到满足,他的心灵也与古代隐士沮溺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希望长久保持这样的生活方式,尽管躬耕辛苦,但他从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全新认识,即士人虽然以道为最高追求,但也要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以保持人格独立和自由。
陶渊明的这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揭示了他对人生道路和躬耕价值的深刻理解,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文化历史中显得独特而宝贵,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第六年,本诗风格清丽淡雅,集中表现出作者淡泊名利、超然出世的无为思想,是体现田园诗派风格的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