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01: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4:58
自20世纪20年代起,闽剧的舞台美术艺术逐渐崭露头角,尤其以其独特的福州派布景而闻名遐迩,这一特色艺术曾在东南亚各国广受欢迎。早在清朝中叶,徽班在城市会馆演出时,仅靠戏台正中的图案背景和简单的道具,如“福禄寿喜”图案,以及象征角色进退的横额,如“出将”、“入相”,表演区的布置相当简陋。然而,1908年李燕友为闽班绘制的写实布景软幕,开创了福建省戏曲画幕布景的先河。
20世纪20年代,布景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俞鸿冠、贺氏兄弟如贺逸云、贺馨如等人,创新性地制作了硬片布景和组合式的“平常幕”,如宫殿、庙堂等十四幅画幕与石桥、水景等硬片搭配,为《水淹汤阴县》等剧目带来了机关布景的突破,如竹扎油条式滚动水幕和地狱景像设计。他们的作品如《陈靖姑》、《窦娥冤》等,机关布景设计独特,影响深远。
*15年,闽剧布景师如俞鸿冠、贺逸云等被邀请到上海,不仅为京剧界如梅兰芳、周信芳等大师设计机关布景,还开启了上海海派机关布景的先河。他们巧妙融合绘画、机械等多种技术,创造出令人赞叹的舞台效果。上海舞美界的“福建帮”如林景籁等人为海外剧团设计的机关布景,也备受赞誉,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地。
郁达夫在《说闽剧的布景》中赞赏了闽剧的魔术般布景,认为应更多利用电光等科学手段。而孙家铨教授则高度评价了俞鸿冠、贺逸云等人的贡献,认为他们是舞台美术界的开创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剧在传统与创新中不断发展,舞台美术艺术持续革新,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因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魁力而深为广大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