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曾盛赞哪位名臣为“天下廉吏第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3:4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4:52
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大力表彰,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个廉吏,更是个能臣,绝对无愧于得到的荣誉。
从一个贫困之地的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于成龙所演绎的传奇故事,倚仗的并非什么背景和奇遇,而是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这让他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代鹤立鸡群。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
于成龙入仕的起步相当低。明崇祯十二年(1639),他参加了在省城太原举行的乡试,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意味着没考中,但成绩尚可,入选者可以被送往国子监读书)。时值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于成龙在永宁城外的安国寺隐居读书达六年之久,后来又前往太原“三立书院”游学四年。他很有志向,曾写有一首《鸡冠花》借物言志:“亭亭赤帻岸台端,傲出风霜不自寒。要识朝阳凭一唱,扶桑高捧海澜安。”
刻苦读书让于成龙学问大进,可惜八股文的水平却没多大提高,这期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从顺治二年(1645),清朝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批准了开科取士。然而期间几次参加科举,无一中第,他的最高学历也就被定格在了副榜贡生。
顺治十八年(1661),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于成龙抽中的职位是县令,但地点在广西罗城。这只能说是一个下下签,因为罗城县在当时并入清朝版图才一年多,其间朝廷曾派过两任知县,一位被杀,一位弃官逃走。
家人闻知于成龙的选官情况,又喜又悲,喜的是老爷终于做了七品正堂,悲的是天涯万里,也许一去无归。永宁到罗城,有六七千里之遥,盘缠钱不够,只好典当出售了一部分田地和房屋,雇了五个仆人,才得以成行。
走到晋南稷山县,于成龙拜望了好友武祗遹。武祗遹叹息说:“广西为官不易,你还要三思啊!”于成龙回答说:“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意思说,我们这些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博得高贵的出身,但上古时代皋、夔、稷、契等贤臣,难道都是进士出身不成?我这番出仕,绝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和富贵,我发誓要不昧“天理良心”四个字。
话说得很豪迈,可当于成龙到达罗城,也不由得傻了眼。远望罗城县城“可怜黄茅,直抵城下”。城里十室九空,仅存6户人家、草屋10余间,满目荒芜,残破不堪。县衙就是茅草搭建的三间堂屋,连大门都没有,简陋如农舍。于成龙也忍不住感慨,“哀哉!此何地也!胡为乎来哉!悔无及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4:52
于成龙
(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据载,当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驱从,毁丹亚,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奸人猾胥各拿妻鸟兽窜”。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4:52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4:52
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大力表彰,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个廉吏,更是个能臣,绝对无愧于得到的荣誉。
从一个贫困之地的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于成龙所演绎的传奇故事,倚仗的并非什么背景和奇遇,而是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这让他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代鹤立鸡群。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
于成龙入仕的起步相当低。明崇祯十二年(1639),他参加了在省城太原举行的乡试,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意味着没考中,但成绩尚可,入选者可以被送往国子监读书)。时值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于成龙在永宁城外的安国寺隐居读书达六年之久,后来又前往太原“三立书院”游学四年。他很有志向,曾写有一首《鸡冠花》借物言志:“亭亭赤帻岸台端,傲出风霜不自寒。要识朝阳凭一唱,扶桑高捧海澜安。”
刻苦读书让于成龙学问大进,可惜八股文的水平却没多大提高,这期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从顺治二年(1645),清朝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批准了开科取士。然而期间几次参加科举,无一中第,他的最高学历也就被定格在了副榜贡生。
顺治十八年(1661),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于成龙抽中的职位是县令,但地点在广西罗城。这只能说是一个下下签,因为罗城县在当时并入清朝版图才一年多,其间朝廷曾派过两任知县,一位被杀,一位弃官逃走。
家人闻知于成龙的选官情况,又喜又悲,喜的是老爷终于做了七品正堂,悲的是天涯万里,也许一去无归。永宁到罗城,有六七千里之遥,盘缠钱不够,只好典当出售了一部分田地和房屋,雇了五个仆人,才得以成行。
走到晋南稷山县,于成龙拜望了好友武祗遹。武祗遹叹息说:“广西为官不易,你还要三思啊!”于成龙回答说:“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意思说,我们这些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博得高贵的出身,但上古时代皋、夔、稷、契等贤臣,难道都是进士出身不成?我这番出仕,绝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和富贵,我发誓要不昧“天理良心”四个字。
话说得很豪迈,可当于成龙到达罗城,也不由得傻了眼。远望罗城县城“可怜黄茅,直抵城下”。城里十室九空,仅存6户人家、草屋10余间,满目荒芜,残破不堪。县衙就是茅草搭建的三间堂屋,连大门都没有,简陋如农舍。于成龙也忍不住感慨,“哀哉!此何地也!胡为乎来哉!悔无及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4:52
于成龙
(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据载,当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驱从,毁丹亚,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奸人猾胥各拿妻鸟兽窜”。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4:52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4:52
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大力表彰,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个廉吏,更是个能臣,绝对无愧于得到的荣誉。
从一个贫困之地的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于成龙所演绎的传奇故事,倚仗的并非什么背景和奇遇,而是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这让他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代鹤立鸡群。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
于成龙入仕的起步相当低。明崇祯十二年(1639),他参加了在省城太原举行的乡试,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意味着没考中,但成绩尚可,入选者可以被送往国子监读书)。时值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于成龙在永宁城外的安国寺隐居读书达六年之久,后来又前往太原“三立书院”游学四年。他很有志向,曾写有一首《鸡冠花》借物言志:“亭亭赤帻岸台端,傲出风霜不自寒。要识朝阳凭一唱,扶桑高捧海澜安。”
刻苦读书让于成龙学问大进,可惜八股文的水平却没多大提高,这期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从顺治二年(1645),清朝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批准了开科取士。然而期间几次参加科举,无一中第,他的最高学历也就被定格在了副榜贡生。
顺治十八年(1661),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于成龙抽中的职位是县令,但地点在广西罗城。这只能说是一个下下签,因为罗城县在当时并入清朝版图才一年多,其间朝廷曾派过两任知县,一位被杀,一位弃官逃走。
家人闻知于成龙的选官情况,又喜又悲,喜的是老爷终于做了七品正堂,悲的是天涯万里,也许一去无归。永宁到罗城,有六七千里之遥,盘缠钱不够,只好典当出售了一部分田地和房屋,雇了五个仆人,才得以成行。
走到晋南稷山县,于成龙拜望了好友武祗遹。武祗遹叹息说:“广西为官不易,你还要三思啊!”于成龙回答说:“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意思说,我们这些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博得高贵的出身,但上古时代皋、夔、稷、契等贤臣,难道都是进士出身不成?我这番出仕,绝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和富贵,我发誓要不昧“天理良心”四个字。
话说得很豪迈,可当于成龙到达罗城,也不由得傻了眼。远望罗城县城“可怜黄茅,直抵城下”。城里十室九空,仅存6户人家、草屋10余间,满目荒芜,残破不堪。县衙就是茅草搭建的三间堂屋,连大门都没有,简陋如农舍。于成龙也忍不住感慨,“哀哉!此何地也!胡为乎来哉!悔无及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4:52
于成龙
(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据载,当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驱从,毁丹亚,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奸人猾胥各拿妻鸟兽窜”。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4:53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