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13: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6:44
心理语言学,这一交叉学科结合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主要探讨两大研究路径: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在50年代,其研究主要受行为主义和描写主义语言学理论驱动,如奥斯古德,他从行为主义角度解释言语行为,认为它是对刺激的反应,通过强化形成并可改变。然而,随着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的兴起,行为主义理论受到了挑战,认为它无法完全解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
以米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引入生成转换语法理论,强调人们掌握的是语言的规则系统而非个别元素。他们认为言语活动是规则驱动的创造性行为,而非简单的刺激反应,关注的是普遍规则如何转化为特定语言。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了言语知觉理解、生成、语言习得、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言语与思维、情绪和个性的关系等,对学习理论、思维发展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美国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中心,欧洲如苏联、英国、法国等地也有心理学家参与,他们的研究尝试将心理语言学与本土心理学传统相结合。在中国,尽管起步较晚,但特别是在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由于汉语的独特性,研究工作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言语交往中的编码和译码过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除心理学和语言学外,还有信息论、人类学等。在方法上,它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