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21: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0:12
地震成因的“震电说”基于科学推算,提出地核与地壳之间巨大的温度差使得熔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受热脱离束缚,形成自由电子并在低温部形成负电层。这在地壳下产生了温差电场。在电场感应下,地壳层中的某些矿层存在局部电场,早在1830年就被英国科学家福克斯等人在地下黄铜矿上发现。这些电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电场力与重力形成合力,导致重力异常,产生电离光。受电场影响,大气电场失去平衡,引发异常气候。当局部电势积累到一定值时,电场击穿绝缘层,引发剧烈的地下雷暴,其能量与核爆相当,破坏力巨大,导致岩层破裂、地表建筑物毁坏乃至山崩,这是地震的真实成因。
临震现象为“震电说”提供了直接证据。地声和地震光验证了地下雷电现象,地磁异常表明地下有庞大的电场运动,重力异常反映了地下存在局部强静电场。气候异常也证明了地震与雷电现象之间的关联,大气电场的变化导致水分子凝结核增多,产生异常气候现象。水库地震现象说明水的渗入改变地层电阻率,引发放电现象。电离层“电扰”现象与地下雷暴相吻合。次声波传播情况的验证进一步表明地震是一种剧烈爆炸现象,而非岩层错动或断裂。通过分析这些临震现象,地震成因的“震电说”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科学理论与现象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理论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主观认识,可以修正和更新;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改变。理论必须基于现象,解释现象,而不是试图与现象相适应。地震成因的“震电说”基于大量临震现象,与实际现象相符合,是科学理论与现象关系的典范。这一理论的提出和验证过程强调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即通过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建立理论、验证理论,不断推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有如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壳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