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分别包含了什么内容?区分很明显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01: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3:34
“形而上学”在希腊文中的原意为“物理学之后”。“物理学之后”又是来自于《物理学后诸篇》,即后人将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的讲演汇编成文集时的命名。“物理学后诸篇”共包含14卷,内容主要是论述有关哲学的基本理论。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未使用“形而上学”一词,他称关于宇宙本原的理论为“第一哲学”,有时也称作神学。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写的第一句话就是“人在本性上是求知的”,接着说明人们追求的知识是由低级到高级,从感觉到理智,从个别、具体的对象到普遍、抽象的对象,最后到达最高的知识,以最高、最普遍的原则为对象,即所谓的“第一哲学”和“神学”。虽然后人对“物理学之后”有诸多解读,但是,今天这个词已约定俗成地成为专指研究宇宙根本问题的学问的术语。汉译“形而上学”一词,源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指那些关于有形物体之上的思辨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所谓的“物质因”(Material Cause)代表了一个事物从一堆零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著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形式因”(Formal Cause)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目的因”(Final Cause)指的则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这些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