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18: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8:45
行卷:唐代才子们的考场前奏
在唐朝的科举舞台上,行卷制度犹如璀璨的繁星,为才子们的仕途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它是一种独特的选拔方式,让考生在正式考试前,有机会将自己的诗文呈献给主考官或名流,以期获得赞誉和推荐,从而提高录取概率。
白居易,这位唐代大诗人,曾以自己的才情在科举前夕行卷给著作佐郎顾况。顾况阅卷时,按照古代的书写习惯,首见白居易的落款。他幽默地以长安米价高昂开篇,看似玩笑,实则对诗文的初步评价。然而,白居易并未被顾况的玩笑所影响,他自信地递上自己的诗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当顾况研读完毕,他被诗中的深情与才气深深打动,对白居易的诗文大加赞赏,尤其是对首联的巧妙运用,以及颔联和颈联的工整对仗,他称赞其大气磅礴,情感深沉。顾况的溢美之词,无疑为白居易的科举之路增色不少,这也成为他科考营销的一大亮点。
同样在科考前,诗人朱庆馀也以《近试上张水部》向水部员外郎张籍行卷。朱庆馀以新娘询问丈夫妆容是否合宜的典故,隐晦地表达了对自己文章能否及第的疑虑。张籍,作为朱庆馀的旧识兼好友,对他的作品了如指掌。然而,作为选拔人才的官员,张籍保持着公正,他以一首诗回应朱庆馀: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以越女比喻朱庆馀的才华,强调内在价值而非表面浮华。他对朱庆馀的肯定,无疑是对他能力的认可,行卷制度在此时,成为了一种相互欣赏和期待的桥梁。
总的来说,行卷制度不仅考验着考生的文采,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才子们的期待与赞赏。它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见证了才子们如何以诗文打动人心,为自己的仕途铺就了一条独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