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19: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22:22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涉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约75%至80%的心脏骤停患者首先记录到的是心室颤动,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极低,仅占2%以下。
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慢性冠心病中常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局部心肌的代谢和电解质状态会发生改变。在应激状态下,心肌对氧的需求增加,但冠状动脉无法相应增加血流量,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猝死。冠状动脉痉挛和侧支循环改变都可能引发心肌暂时性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冠状动脉痉挛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内皮细胞损伤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变化可能起一定作用。
缺血早期,快速多形性室速和室颤是常见特征,由于传导失步和局部心肌的绝对不应期,容易引发折返,进而导致心脏性猝死。在再灌注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也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搏则与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有关,常见于严重心脏疾病患者,如心内膜下普肯耶纤维病变等。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高、自主细胞功能受抑,可能导致自律性丧失,最终形成持久的心室停搏或室颤。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律失常也有影响,交感神经兴奋可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而迷走神经兴奋则有助于防止这些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缺氧和酸中毒等情况下,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衡会加重心律失常的风险。
心脏骤停后,组织血流中断,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失衡。缺氧条件下,氧自由基增多,损伤细胞膜,引发不可逆的细胞死亡。脑组织在停止供血后几分钟内糖原和三磷酸腺苷储备耗尽,长时间缺氧可致脑细胞不可逆损伤,成为心脏性猝死的主要致死原因。
因此,心脏骤停的抢救至关重要,必须迅速进行,以防止脑损伤的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系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属非外伤性自然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91%以上的SCD是心律失常所致,而某些非心电意外的情况如心脏破裂、肺栓塞等亦可于1小时内迅速死亡,但其发生机制及防治则与心律失常性猝死相异。随着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临床应用,通过其监护系统对SCD的了解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