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08: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5:02
每年,草鴞进行两次繁殖,分别在4至6月与8至11月。它们在茂密草丛、大树根部的凹陷处或隐蔽岸边的洞中筑巢。雄鸟和雌鸟在繁殖季形影不离,交尾前雄鸟会展开羽翼,两翅微张,同时发出“扑、扑”声,最后跳至雌鸟背上完成交配,多次重复此过程。雌鸟在产卵前活动减少,每窝产卵2至4枚。卵呈椭圆形,乳白色,由雌鸟独自孵化,孵化期为22至25天。
雏鸟为晚成性,刚出壳时无法睁开眼睛,仅拥有一些绒羽,脚力较弱,无法站立,全靠亲鸟喂养。亲鸟捕鼠后,先吃掉鼠头,然后撕下肉来喂给雏鸟。在雏鸟约半个月时,可以吞食无头的小鼠,并能像亲鸟一样吐出食物残块。大约在62日龄后,雏鸟即可离巢。
草鴞的繁殖周期与筑巢地点选择展示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繁殖季节的两次周期性活动确保了种群的持续增长。孵化和喂养阶段对雏鸟的成长至关重要,亲鸟的行为为雏鸟提供了必要的营养与生存技能,使得雏鸟能够在适当的时间离巢,独立生活。整个繁殖过程体现了草鴞在自然界的生存策略与适应能力。
草鴞是一种中型猛禽,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俗称“人面鹰”、“猴面鹰”。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国外多见于非洲中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