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06: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8:43
化作乡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至明朝洪武五年(1372),当时贵州宣慰司成立,水西宣慰司随后设立,但仅管辖水西地区,分为中水、下水、底水三路,每路下辖四宗亲,形成了木胯则溪的行政划分。清朝康熙年间,水西地被划分为大定、平远、黔西、威宁四府,化作乡的大部分归属仁育里,少部分属于悦服里。
民国年间,大定县行政区划历经调整,化作乡先后归属西三区、十区、七区等。1941年,纳雍新县成立,化作乡被划归第三区公所管辖,直至1942年,纳雍县改设1镇18乡,化作乡大部属龙场乡,小部属革新乡。
1950年代,纳雍县人民政府成立,化作乡内设立多个乡,归属四区管辖。1953年,区乡设置调整,增加了沙家坝和黑塘乡,化作乡范围扩大。1956年,根据农业合作化运动,化作乡归属于龙场区,包括原化作、以麦、沙家坝、黑塘乡。
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化作乡仍属龙场区。1959年,纳雍县实行大公社化,化作乡内的化作、以麦、黑塘、沙家坝公社合并。1962年,原区划基本恢复,化作乡内的公社设置保持到1966年,期间有部分公社名称变动。
1972年和1981年,纳雍县对公社进行调整,化作乡内的公社名称有所更改。1984年,恢复乡建制,化作乡改名为化作苗族彝族乡,继续沿用至今。1991年,纳雍县行政区划大变动,最终化作苗族彝族乡成立,合并了原龙场区的部分乡。
化作苗族彝族乡坐落于纳雍县城的西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3公里,东经105°11′至105°18′,北纬26°53′至26°58′。320国道横穿而过,在化作乡的5公里。化作乡南北宽约6公里,东西长约24公里,呈条形分布。四周与大方县猫场镇、纳雍县沙包乡、寨乐乡、龙场镇、昆寨乡、董地乡等分别接壤。全乡辖21个村,160个村民组,147个自然村寨,5709户,25893人。居住的主要民族有汉、苗、彝、白、布依、仡佬、蔡家、穿青等8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