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07: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7:27
《囚绿记》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作者与绿枝条命运的共鸣和时代背景的紧密结合。作者陆蠡身处日寇入侵的华北,自身与常春藤的共囚状态象征着生的挣扎与坚韧。他的正义感和对祖国的深深忧虑,使得文章情感深沉且婉转,语言则显得淳朴而清新,这种隐蔽的心绪流露在字里行间,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文章在抗战前期的背景下展开,作者将对北平公寓窗外常春藤的思念转化为囚绿的行动,通过常春藤的固执向着阳光,表达了他对绿色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当卢沟桥事变发生,常春藤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升华,它不仅是坚韧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作者对侵略者的无声反抗和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
行文线索明快,从寻绿、观绿、囚绿到放绿、怀绿,其中囚绿是最具戏剧性的转折。作者在囚绿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常春藤的特性,也从中找到与自己心灵的契合,使得《囚绿记》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揭示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民族精神。
1940年发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现选入初一年级的第4课(另:也归纳在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 必修2教材当中的第一单元 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