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含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01:5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6:13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含义 :
对死去之人的丧礼要“尽其礼”,对祖先的祭祀要“尽其诚”,这样民德就可以归于厚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蕴含着孔子对死生关系的何种看法?长辈、祖先都已经去了,并看不到自己的丧礼和祭礼如何,那么这些礼的作用在哪里?朱子的解释是终者是人所容易忽视的,远者是人所容易忘记的。也就是说,这些为死者和祖先设立的礼,其实是用来教育生者的。活着的人看到死后还可以受到后代如此的尊重,不免对死少了恐惧,多了坦然;对祖先的怀念则可以具有某种归属感,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这还是对活着的人一种很好的约束:如果活着的时候做人没有德性的话,何以面对祖先和后代呢?这也是孔子“上传下达”的表现,如果上升到更高的层面理解:可以谈到生死观、人生观;如果就其本意则可理解为是对每个人具有抚慰人心和教化的作用。
生活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没有资格去埋怨祖先,更没有资格*我们祖先给我们的生命和思想习俗。这样去做,我们的道德修养也就提高了,社会风俗自然也就能淳厚了。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它在历史前进了2500年后,任然有其现实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6:13
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整句话::“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6:14
曾子说: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