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01: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3:20
在五四时期,周作人提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理念——"人的文学"(1)。他强调,文学应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关注人生问题,探讨人类的进化和生活。"人的文学"不仅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性解放的向往。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国民素质以及传统文化的束缚,这一理念未能完全实现,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在今天,尽管"人的文学"可能是一种理想,但其强调的人性、人道主义和道德价值仍有其学习意义,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人的生活。
周作人对"人"的定义是进化自动物的人类,既强调自然属性,也突出了社会属性。他认为人的生活是灵肉统一的,动物性和神性共同构成人的本质。他倡导的"人道主义"并非慈善,而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强调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平衡。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能难以实施,但在今天的社会中,以德治国的理念与其有共鸣。
然而,周作人对"非人的文学"的批判,如《西游记》、《水浒传》和《聊斋志异》的分类,可能过于严格,未能全面考虑文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思潮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反映论"和"工具论",更加注重个体潜意识、语言和传媒的影响。尽管周作人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有所冲突,但他的道德主张,如男女平等和理性恋爱,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人的文学"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限制下未能充分实践,但它对人性、人与人关系的探讨和道德价值的强调,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学和道德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在理解人的生活和追求理想社会的道路上,"人的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扩展资料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