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01: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08:06
水稻窄条斑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始于病种子或携带病菌的残体,它们作为初侵染的首要源头。病菌在稻种上可以存活至第二年的七月,显示出其较强的生存能力。然而,稻草上的病菌存活时间则受到存放环境的影响,如果被深埋在草塘或用于沤粪,其存活时间仅能维持五天。次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会通过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的力量,扩散到周围的稻田,从而引发新的病害发生。值得注意的是,病株自身也能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进一步扩大病害范围。
这种疾病在田间传播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通过种子的播种、稻草的处理和自然条件的配合,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对于稻农来说,有效管理种子和稻草,以及控制适宜的生长环境,是防止窄条斑病扩散的关键措施。
水稻窄条斑病又名稻条叶枯病、褐条斑病、窄斑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扩展,呈四周红褐色或紫褐色,中央灰褐的短细线条状斑,抗病品种的病斑线条短,病斑窄,色深。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长条斑,引致叶片早枯。叶鞘染病多从基部出现细条斑,后发展为紫褐色斑块,严重时可致全部叶鞘变紫,其上部叶片枯死。穗颈和枝梗染病初为暗色至褐色小点,略显紫色,发病严重使穗颈枯死,注意与穗瘟区别。谷粒受害多发生于护颖或谷粒表面,呈褐色小条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