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8: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21:10
6.3.1 垂向结构型式
有热矿区19、31、31B线以脉状矿为主;39、39A、55线出现块状矿体,两者有一定的区别。按火山岩与矿体的组合关系和结构构造,也可将含矿带分为4个韵律(图6.3),现分别描述如下。
(1)ZK3904(以含块状矿体为特征)
含矿带精细结构型式见图6.4。
单元Ⅰ:厚24.55m。底部为深灰色流纹英安质凝灰角砾岩(照片6.4),黄铁矿含量20%~30%。向上角砾和黄铁矿均减少。下部为深灰色强黄铁矿化硅化英安岩(照片6.5)。镜下可见岩石由角砾和胶结物两部分组成。角砾为英安岩,斑状结构(照片6.6),斑晶含量10%,以钾长石为主,具卡式双晶和格子双晶,自形,局部有绢云母化;基质为隐晶质的长英质。胶结物由结晶粗大的石英和绢云母组成。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占岩石总量的 5%~30%,呈条带状、浸染状分布(照片6.7)。黄铁矿条带间的石英和绢云母粒径增大,暗示黄铁矿为热液成因,属于热水补给通道相。含较多的白色石英脉,宽0.5~6cm。向上为硅化减弱的富黄铁矿英安岩,局部黄铁矿胶结英安岩角砾(见照片3.27)。上部为含黄铁矿流纹英安质凝灰熔岩,石英斑晶逐渐增多(照片6.8)。顶部为劈理发育的绢云母凝灰岩(照片6.9)。
图6.3 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带精细结构柱状对比图
1—钙质碳质板岩;2—灰岩;3—千枚状绢云母凝灰岩;4—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5—流纹岩;6—流纹英安质角砾凝灰岩;7—硅化;8—脉状网脉状矿体;9—石英脉/细脉;10—碳质板岩;11—泥灰岩;12—流纹质凝灰岩;13—流纹质角砾凝灰岩;14—流纹质英安岩;15—流纹英安质凝灰岩;16—黄铁矿化;17—块状矿体;18—浸染状矿体
图6.4 有热矿区ZK3904g含矿带精细剖面结构柱状图
整个单元由下往上,由角砾岩向熔岩、凝灰岩转变。岩性上以英安岩为主,总体特征是富含黄铁矿,但基本无铜铅锌矿化。角砾状构造的大量发育(胶结物由下往上,由流纹质向黄铁矿转变),暗示本单元为温度较高的热水补给通道相或近喷口相。
单元Ⅱ:厚19.55m。底部为纹层状—条带状、浸染状矿石(见照片3.28)。纹层状构造由富硫化物纹层与绢云母凝灰质相间组成。镜下可见透明矿物以绢云母(50%~60%)和石英(5%~10%)为主。石英多为热液重结晶,部分为晶屑,也可见与绢云母共生,说明为凝灰质。总体上,火山岩纹层为流纹质凝灰岩,与第Ⅰ单元以长石为主有显著区别。硫化物仍然以黄铁矿为主(20%),次为闪锌矿(3%)、方铅矿(2%),黄铜矿(1%)开始零星出现。硫化物呈条带状聚集分布,未见结晶尾,因此为火山-沉积条带。黄铁矿最早沉淀,其他硫化物在黄铁矿边缘生长。底层为硅化较强的硅化碳酸盐化凝灰岩,岩石主要由石英(50%)、绢云母(20%)和碳酸盐矿物(15%)组成。石英近等轴粒状,边界呈港湾状,说明其非原生,是由热液交代后的石英亚晶粒重结晶而成。局部见宽0.5cm左右的网脉状石英脉,以及白云石网脉。下部为厚达5m的块状矿石层,以黄铁矿为主,局部含量高达 70%,形成典型的“黄矿”(照片6.10)。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含量较底部显著增多。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主要分布在石英脉周围(见照片3.25),类似喷口构造。镜下可见少量的透明矿物,下部以碳酸盐矿物为主,上部为石英和绢云母。硫化物以黄铁矿(40%)和闪锌矿(40%)为主,其次为方铅矿(10%),少量黄铜矿,偶见黝铜矿(照片6.11)。上部为浅灰色硅化矿化凝灰岩与石英大脉互层,石英脉宽5~20cm不等。往上为稠密浸染状、条带状矿石。镜下可见透明矿物以石英(30%)、绢云母(20%)为主,粒度较大,边界港湾状,应该为凝灰质受热液蚀变重结晶而成;少量碳酸盐(1%)。硫化物以黄铁矿(30%)、闪锌矿(10%)、方铅矿(5%)、黄铜矿(5%)矿物为主。顶部为浅灰色绢云母凝灰岩,发育网脉状铅锌矿石英脉。
整个单元岩性上以流纹质凝灰岩为主,出现典型的块状“黄矿”矿体,上下为浸染状、纹层状矿石,以凝灰岩为主的岩性中发育铅锌矿-石英细脉。上述特征说明块状矿体为典型的喷流沉积成因,但缺乏以重晶石岩、硅质岩为代表的喷气-化学沉积岩;同时又发育代表火山通道相的铅锌矿石英细脉,说明有热矿区含矿带既不同于呷村东矿带,也不完全同于西矿带。
单元Ⅲ:厚5.0m。下部为浅绿色强硅化流纹质凝灰岩,块状构造,局部见黄铁矿、铅锌矿,形成浸染状构造。偶见石英-铅锌矿细脉。上部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千枚岩,劈理十分发育,顶部发育宽约10cm的石英大脉。
此单元结构简单,下部的硅化岩石,类似呷村西矿带发育的硅化流纹岩。
单元Ⅳ:厚25.15m。底部为浅灰色硅化矿化流纹岩,强硅化(照片6.12),硫化物呈浸染状、条带状分布。下部为块状矿石(照片 6.13),以黄铁矿为主(80%),次为闪锌矿(10%),其充填于黄铁矿粒间,形成典型的“黄矿”。局部也发现似喷口构造,表现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环绕在石英脉周围分布。上部为浅灰绿色黄铁矿化凝灰岩。岩石强硅化、绿泥石化,呈块状构造,局部发育石英细脉。顶部为深灰色绢云母凝灰千枚岩,含较多的脉状-网脉状铅锌矿石英脉,厚1~3mm不等(照片6.14)。镜下可见透明矿物主要为细粒绢云母(50%)和少量石英(10%),大致顺层分布。硫化物以闪锌矿(15%)、黄铁矿(10%)为主,其次为方铅矿(5%)、黄铜矿(2%)和黝铜矿(5%)。
整个单元岩性上以流纹质凝灰岩为主,出现厚度不大的(约1m)“黄矿”块状矿体,上下为浸染状矿石,以凝灰岩为主的岩性中发育铅锌矿-石英细脉。与单元Ⅱ结构类似。鉴于该单元之上还有厚度较大的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且发育脉状-网脉状铅锌矿-石英脉,可以推测为类似呷村中矿带的单元。
总体上,含矿带由4个微结构单元组成,典型结构为硅化火山岩+块状矿体+网脉状矿化绢云母凝灰岩。结构单元底部出现硅化火山岩,以及硫化物胶结的角砾岩,代表热水补给通道相或近喷口相。中部以块状矿体“黄矿”为主,上下有浸染状、条带状矿体,应该为喷流口附近的丘状沉积。顶部均出现绢云母凝灰岩,代表火山喷发的末期。此结构样式,与呷村东矿带的块状矿体+喷气-化学沉积岩有较大差别。
(2)ZK1901(以脉状矿体为特征)
含矿带精细结构型式见图6.5。
图6.5 有热矿区ZK1901含矿带精细剖面结构柱状图
单元Ⅰ:厚10.4m。下部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块状英安岩,局部见石英-铅锌矿细脉。上部为绢云母凝灰千枚岩。该单元的下部,为黄绿色含镁白云母化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偶见铅锌矿细脉。条纹条带由富英层和富云层相间组成。
单元Ⅱ:厚17.1m。下部为浅灰色强硅化矿化流纹岩。岩石全硅化,块状构造(照片6.15)。斑晶成分以长石(20%)、石英(10%)为主,基质为硅化石英。石英-铅锌矿细脉发育,下部脉体细小,宽0.5~2cm(照片6.16);往上为大脉状,宽20~30cm(照片6.17),硫化物晶体粗大。镜下见由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组成的脉体,硫化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和黄铁矿。上部为绢云母凝灰千枚岩。
单元Ⅲ:厚26.5m。底部为晚期石英大脉与硅化凝灰岩互层。下部为浅灰色硅化块状流纹质凝灰岩。岩石主要由石英和绢云母组成,少量石英晶屑(2%)。硅化,呈块状构造。脉状-细脉状石英-铅锌矿脉发育,脉宽0.1~2cm不等。石英脉以石英为主,少量方解石(5%)。脉内大量充填闪锌矿,少量方铅矿和黄铁矿。上部为浅灰白色硅化矿化流纹质凝灰岩。顶部为深灰色绢云母凝灰千枚岩。
ZK1901含矿带结构与呷村西矿带十分相似,由下部的硅化块状流纹质火山岩和上部的绢云母凝灰千枚岩组成多个重复出现的韵律。矿体赋存于下部的硅化块状流纹质火山岩中,具有典型的脉状细脉状构造。
6.3.2 横向变化特征
由图6.3可以看出,有热矿带由4个明显的硅化流纹岩(矿体)-绢云母凝灰岩单元组成,厚55~75m,矿体出现在单元的底部。其中19、31、31B线以脉状矿为主;39、39A、55线出现块状矿体。
第Ⅰ单元下部以流纹英安岩为代表,硅化,富含黄铁矿(10%~30%),石英脉发育,不具或仅具微弱的铅锌矿化。上部逐渐过渡到晶屑凝灰岩、绢云母凝灰岩。以上特征由北至南变化不大。
第Ⅱ单元为主含矿层,19~31B线下部以流纹岩或流纹质凝灰岩为主,岩石硅化强烈,发育脉状-网脉状矿体;南部的39~55线则发育以黄铁矿为主的块状铅锌矿体(“黄矿”),火山岩不发育。块状矿石透明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方解石。ZK3902 可能处于过渡地带,因此块状矿体的上下均发育流纹质凝灰岩。韵律上部均为绢云母凝灰千枚岩,31线还出现泥灰岩夹层。
第Ⅲ单元下部为流纹岩或流纹质凝灰岩,19~31B线岩石硅化,出现较多的石英脉,发育脉状网脉状矿体。南部的39~55线则以浸染状矿化为主。韵律上部均为绢云母凝灰千枚岩。
第Ⅳ单元下部为流纹岩或流纹质凝灰岩,硅化,黄铁矿发育。除ZK3904出现块状矿体外,其余均发育脉状-网脉状矿体。此外,上部的绢云母凝灰千枚岩中也发育脉状 网脉状矿体,类似呷村中矿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