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3: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8:36
认知失调理论在学科中也引起很多争议。其中,强化观点和自我知觉观点分别由M·J·罗森伯格等人和D·J·比姆为代表,争论主要围绕不充分合理化实验展开。强化观点认为人的态度由得到的酬赏数量决定,而自我知觉观点则认为人评价自己对事物的态度与评价他人相似,从而否定了认知失调理论。
反对意见和实验证据促使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深入研究理论本身,丰富了实验证据并探讨了理论适用领域。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改善,使心理学家认识到社会心理活动极为复杂,每种理论都有其合理和谬误之处,对人的问题理解依赖于当时现象特点和条件。认知失调理论强调人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作用,对心理学科理论贡献显著。
认知失调理论的弊端在于语言表达不够明确,特别是对“失调”概念的定义。在实验中,研究者无法用观察指标定义被试内部认知失调感,只能假设或推测其存在。在证明手段上,认知失调理论相对较弱。
进入80年代,讨论转向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自我评价、认知失调感作为负性情绪的生理唤醒状态等新课题。越来越多研究显示认知失调感伴随自我形象损害,认知失调感作为情绪状态,其生理唤醒状态成为关注焦点。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利昂·费斯廷格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