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5: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5:47
尿失禁是在清醒状态下尿液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的一种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女性和老年人为多。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洪杰西医学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真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应力性尿失禁及先天性尿失禁4类;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无阻力性尿失禁及充溢性尿失禁5类。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病后气虚、劳伤、老年肾亏等,使下元不固、膀胱失约而致。其他如创伤瘀滞下焦、湿热下注积于膀胱等亦可致尿失禁。
西医辨病
1、真性尿失禁
膀胱或尿道感染、结石、肿瘤和结核等疾患使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尿道括约肌弛缓或麻痹造成膀胱失去贮尿功能,有尿即排,类似尿频。
2、假性尿失禁
下尿路梗阻(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或肿瘤等)或膀胱逼尿肌无力、麻痹(先天性畸形、损伤性病变、肿瘤与炎症病变等导致调节膀胱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造成膀胱过度膨胀、内压升高致尿流被迫溢出,又称“溢出性尿失禁”。
3、应力性尿失禁
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而致的尿失禁,也可见于妊娠子宫压迫、产伤、盆腔肿瘤压迫等。
4、先天性尿失禁
可见于各种先天性的尿路畸形等。
5、压力性尿失禁
多见于功能性尿道括约肌松弛,当腹压骤然增加时,如在用力咳嗽、打喷嚏、大笑、行走或跑步时,少量尿液不自主溢出。临床根据症状程度分为三度:I度:咳嗽、大笑、打喷嚏、剧烈活动时发生尿失禁。II度:站立、行走、屏气等轻微用力时或由坐位站起时即可发生尿失禁。III度:尿失禁与活动无关,卧位时亦可发生尿液不自主溢出。
6、无阻力性尿失禁尿道括约肌麻痹,尿道阻力完全丧失,膀胱内不能储存尿液,患者在站立时尿液全部由尿道流出。
7、反射性尿失禁完全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排尿依靠脊髓反射,患者不自主地间歇排尿(间歇性尿失禁),排尿没有感觉。
8、急迫性尿失禁主要特征是强烈的、不能控制的尿频、尿急等症状。患者经常有“必须马上去厕所,但还没到门口就尿出来了”的感觉。其病因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①神经源性尿失禁主要是由于脊上神经系统病变(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以及帕金森病等)引起的逼尿肌反射亢进,一旦括约肌神经损伤或疲乏,不能抵抗逼尿肌反射产生的压力,即可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如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功能完全受损,这类抑制性反应也将消失,从而更加重尿失禁的症状。②非神经源性尿失禁主要是由于膀胱内病变继发引起的,包括膀胱感染、结石、肿瘤、结核、异物、前列腺增生、间质性膀胱炎等刺激,增加膀胱的敏感性,引起逼尿肌的不稳定性收缩,从而产生尿失禁。
9、充溢性尿失禁下尿路有较严重的机械性(如前列腺增生)或功能性梗阻引起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呈膨胀状态,当膀胱内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并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不断地自尿道中滴出。
中医辨证
在清醒状态下尿液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或因咳嗽、喷嚏、大笑、高声呼叫、行走、跑步、受到惊吓或听到滴水声时,小便自行流出。
1、肾气不固
小便失禁,尿液清长,因冷加重,腰膝酸软,两足无力,舌质淡、苔薄,脉沉弱。
2、脾肺气虚
小便失禁,尿意频急,气短懒言,身重乏力,舌胖大,脉沉缓。
3、下焦瘀滞
小便失禁,小腹胀满隐痛,有阴部外伤史或阴部手术史,舌质暗或有紫斑、苔薄,脉沉涩。
针灸治疗
治法
益气补肾,通络化瘀,针法灸法并用。
主穴
肾俞、膀胱俞、三阴交、中极透曲骨配穴、肾气不固加气海、命门;脾肺气虚加肺俞、脾俞、足三里;下焦瘀滞加委中、太冲。
按语
久病多虚,针灸主穴膀胱俞配肾俞补肾气,强膀胱;膀胱俞配中极为俞募配穴法,可调理肾与膀胱气机,增强膀胱对尿液的约束能力。久病多瘀,中极透曲骨为局部取穴,调和气血,配三阴交通络化瘀。配穴加气海、命门益气固本;加肺俞、脾俞、足三里补益肺脾,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脾能运化水湿,此为培土生金法;加委中、太冲行气化瘀。
1、压力性尿失禁,药物治疗通常疗效不显著。中医认为是因为肾气虚,中气下陷导致,治疗时多采用补益肾气,提升中气为主。针灸并用往往疗效更好。
2、多饮水能够促进排尿反射,并可预防泌尿道感染。如无禁忌,可嘱患者每日摄入液体量2000ml左右。但应在入睡前限制饮水,以减少夜间尿量。
3、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训练间断排尿,即在每次排尿时停顿或减缓尿流,以及在任何“尿失禁诱发动作”,如咳嗽、弯腰等之前收缩盆底肌肉,从而达到抑制不稳定的膀胱收缩,减轻排尿紧迫感和溢尿。
4、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肥胖等,都可引起腹压增高而导致尿失禁,应积极治疗该类慢性疾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