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欧丽娟《中国文学史》听课笔记《离骚(二)》(完整)7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19: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4:26
没陪师父散步,5点下课,5点30吃饭,6点回来一坐下就开始看笔记。看到现在,我的头又开始了胀痛·····到最后讲楚辞的影响时,欧老师对着台大的学生说他们已经开始呈现出大脑里一团浆糊的神态,她说,应该是牛奶加稀饭吧,形状是一样的,但比浆糊更有营养。
知识点太密集了,两个半小时的课程时长,再加上她超快的语速,每次听完她的课,都会大脑晕眩,两侧胀痛,感觉自己需要补脑。假如不是要记笔记,我的大脑应该会偷懒吧。有时候没动手,课还在播放,耳朵已经罢工,回过神来又倒回来继续听。好在《楚辞》这一部分,因为她讲到的《九歌》《离骚》《天问》《九章》都看过了所以听起来还好。
找到了更完善的听课笔记和课程讲义,但讲义基本没用,主要依托学友的听课笔记,再做添加和完善。这位学友的笔记比较好,但又出现了别的问题就是,因为他的笔记的完善,我在听课的时候,还是同时理解他的笔记。
这一章几个亮点:
第一,关于《楚辞》中的贵族精神。
讲到《离骚》继承《诗经》的《小雅》和《国风》,有贵族精神,说我们现代对于贵的理解往往与富联系在一起,其实是不对的。富和贵是两种意思,并不相等,富指有钱,贵是来自内心的崇高的心灵品质。什么是贵?就是心灵很重要而不应该被一些杂草荒芜的东西所填充。
第二,关于《天问》中的无解之问。
讲到《天问》174个问题都是没有答案,说到有时候没有答案的,看不见的才是最珍贵的,她说:
现实的答案的通常都会让人活在生活的浅层,例如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这些都没有答案。看不见的其实才是最珍贵的,正是因为他苦苦追问,才会让他的精神不会沉沦堕落到现实可以计算可以有逻辑可以找到答案的世界里,而不至于让人活在浅滩里,被现实淹死,才可以超越。
第三,关于追求“宇宙精神”才能让人活得更优雅。
讲到屈原追问世间的形成,让人脱离渺小的时空条件而纵深到宇和宙这样的精神世界里面。解释宇宙这个概念:宇是上下四方,宙古往今来无穷无尽的时间。宇宙精神是让人不要只停留在我们现在能看得到的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很小的世界,是无数亿个可能性中的一个而已,许许多多的无数个人的存在过个别的小小的时空都是一个有限的时空,人只有从中超脱出来才能活得精神之开展。我们永远无法得到答案,但只有无穷的去触及这个问题,人才能活得优雅。
第四,关于如何应对世界给我设置的障碍。
讲到屈原觉得“举世皆浊我独清”,欧老师说,水清水浊本来就是这个世界应有的状态,屈原太过把自己当作唯一的判准,举世皆浊我独清,别人真的都在睡觉嘛?别人真的都很肮脏吗?在对比之中也限缩了自己的可能性。
你就是看不惯这个世界呀,那你能改变这个世界吗?改变不了。那你能怎么做呢?
老庄给的回答:和光同尘。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保有自己的光明与洁净,但屈原就是忍受不了,就是做不到。
儒家的选择是独善其身的隐归山林。屈原也做不到。
最后其实屈原其实在怨天尤人,最后怀沙自沉。
就文学效果而言,对比很好,但对人生选择而言就过于简化。(人生并非非黑即白的)
一、《离骚》 1.主题——好修的解释
宋蒋骥:《离骚》通篇以好修为纲领,以从彭咸(成仙)为结穴。
姜亮夫:“既有此内美(天赋)兮,又重之以修能(后天努力)。”
游国恩:楚辞是女性中心说。楚辞中“修”即是美的意思。
“修”不是不经意的偶然使用的语词,而已成为屈原特殊的语言符合,体现了作者高洁的主人翁形象。
2.手法:大量用比喻与象征手法,使得抽象的意识形式,被外化为生动的意识形象。
纫秋兰以为佩
佩(佩饰)(一种特殊的人格追求的外在表现)、服(服食,穿戴)在楚辞里经常出现。这一现象与《山海经•中山经》(山海经也是南方的产物)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学者考证屈原的出生地与宋国(靠近神文化发达的商)很相近。屈原的巫史身份不是凭空猜测但并没有确切证据所以持保留意见。
商周文化的不同:商代比较注重迷信,人神鬼,周人文主义发达,以人为中心,立足于我们可见的现实里。
通过佩戴这些高雅的装饰品,人神物
(1)《离骚》大量运用意向与象征手法。
关于意象与象征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是指各种感官形成是各种形象。它是形象的概念,是感性的、具体的。
象征为抽象的概念。
意象并不等同于象征,但一定条件下意象可以转换为象征:
1)意象反复出现就转化为象征;
2)形象非常鲜明、饱满,在上下文的有机组合里能够让读者领略到作者的言外之意,这时意向也可以转化为象征。
(2)《离骚》里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可以说继承了《诗经》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