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19: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7:05
《定性书》探讨如何定性即如何定心的问题。在明道看来,“定”之所以能定,在于随顺天理,无分内外动静,无所不定。关键在于“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工夫。此工夫即是“识仁”之工夫,即在应事之际,体会心体之大公,达到不动心的境界。明道在《定性书》中举例说明,学者之工夫在于在此怒中,体会本心之大公以观理之是非,从而忘怒不迁怒。能识仁则可以定性,这是对《定性书》之核心思想的深刻理解。
明道认为,《定性书》的大纲只在“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两句,这明确表示“廓然大公”是工夫而非效验。此工夫即是明道后来所说的“识仁”工夫,即在应事之际体会心体之大公,达到不动心的境界。明道在《定性书》最后部分举例说明,人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而学者之工夫正是要在此怒中,体会本心之大公以观理之是非,如此则可以忘其怒而不迁怒。
明道在《定性书》中引用了《易传》之《咸》卦:“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此语说明定性之理,心能廓然大公,则无感不通,亦无时不定。心有所系,则以私心感物,不能廓然无所不通。明道认为,不能离“感”而言“定”,不能离“事”而言“静”,在感中自有贞定之理,在事之中可求不动之心。要杜绝“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之蔽,关键在于本心自身的贞定,不受私己之累,则心是本然之心,情是本然之情。
明道引用《艮》卦的卦辞为证:“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单纯从字面上看,此语颇为难解。《艮》卦由《震》卦演变而来,“震”为动,在此动中以求得一个当止之所,是为艮。明道认为,要达到“廓然大公”的境界,关键在于能否实下“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工夫。明道在《定性书》中强调,只要随顺天理,则“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无分于内外动静而无所不定。
明道认为,《定性书》探讨的是如何定性即如何定心的问题。在明道看来,“定”之所以能定,在于随顺天理,无分内外动静,无所不定。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关键在于能否实下“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之工夫。《定性书》的大纲只在此两句,这是把“廓然大公”作为工夫而不是作为效验看。其实,这种“廓然大公”之工夫,就是明道后来所说的“识仁”之工夫,即在应事之际,来体会此心体之大公,从而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总之,《定性书》探讨的是如何定性即如何定心的问题。在明道看来,“定”之所以能定,在于随顺天理,无分内外动静,无所不定。关键在于能否实下“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之工夫。这种工夫即是明道后来所说的“识仁”之工夫,即在应事之际,来体会此心体之大公,从而达到“不动心”的境界。通过实下“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工夫,学者可以达到定性即定心的境界,实现心体之大公,从而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定性书》是程明道回答张横渠问如何定性的一封回信,为明道哲学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I 章太炎先生称,明道之学,“大端当以《定性书》为主。”II 缪天绶亦认为,《定性书》与《识仁篇》两篇为明道哲学之精髓,“明道功夫醇熟,于《定性书》可见其造诣之深。宋明学者,论定性功夫,多本此篇。”III 则明道哲学之精微处,从此篇可见一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