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15:2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8:17
答:一个有温度的人,从容自如,静而不争,争到最后,往往是争赢了口舌,而输掉了气度,只剩下一颗自私贪婪的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越发的平和,不妨与时间的流逝一同安静下来,你会发现,人生,除了你死我亡的生死之争,其实没有任何争论值得较真。
不争,不是示弱的沉默,是不计较,也是不把自己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执上,从而寻找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毕竟,对与错,黑与白,有时候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梅花不争春 清气满乾坤
我素来喜爱梅花,古往今来,梅花不与百花争艳、凌寒独自开放、傲视冰雪斗严寒的高贵品格,备受国人的赞赏与推崇。
“花中君子”尚且如此,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必担心寒冬将至,幽然绽放,不必在意空谷无人识,不必焦虑成长的漫长,更不必争奇斗艳。
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心胸开阔一些;得失看轻一些;哪怕只是少争一点,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就会豁然开朗,红尘多事,诸多困扰,唯有不争。
钱钟书住清华园时,养了一只猫,那只猫老爱跟邻居的猫打架。
即使是寒冬,只要他听见猫叫,就从被窝里起来,拿根竹竿去帮自己的猫打架。
每一次,夫人杨绛都要起身去阻止:“别争,别争,伤和气!”
一个人,聪明与否,主要看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与人为善的水平,所谓的聪明人,只不过是看透了世间的风情,悟透了人活于世的天道。
不争,是一种淡泊宽容的态度。
人生在世,有些人争不来,有些事不必争。
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我们计较,不是所有的事都值得我们劳神,与人争执只能让自己心烦,汲汲营营反而会让你失去自我。
家喻户晓的“六尺巷”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意义不仅仅是礼让谦卑,更是一个“不争”的美丽传说。
相传,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
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的诗深感愧疚,于是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感张家人没有仗势欺人,颇为感动,也让出三尺地,于是就成了今日的“六尺巷”。
我们常说:“心宽一尺,路宽一丈,争来争去一场空。”
为人处事,唯有内心归于淡泊,舍下争执,拾起快乐,才能在红尘琐事里免去烦恼的纠缠。不争,才能胸有丘壑天地宽,人际通达诸事顺。
为什么不争对错?
电影《后会无期》里说:“小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这句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
首先,对错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
比如一个废寝忘食工作的人,在老板眼里是值得肯定的好员工,在父母眼里就是需要操心不懂照顾自己的孩子。
在很多时候我们去打断别人说话这个举动,单看这个举动显得格外没有礼貌,不尊重人,很难说这是一件对的事。但如果打断的,是别人对你朋友滔滔不绝地贬低呢?当有人用粗俗的言语打击着你亲近之人的自信心时,大声让TA闭嘴,是不是特别大快人心?
所以你看,明明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眼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明明是同一个举动,在不同的情景下却会得到完全相反的评价。
远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立场,对错根本无从谈起。
处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人“看见”了不一样的“事实”,有时候,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你以为的不一定是真相。”
这世间,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也不是所有的人抬头,看到的都是同一片星空。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自我修行,别人嘴里的对错有何重要,即是如此,何须争辩。
从容自如,静而不争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行色匆匆的时代,有多少人背负着重重负累艰难前行,将日子过成了一种煎熬。
其实,有些东西是不需要执着的,有些事情是不需要纠结的,需要的只是从容自如,静而不争。
一个有温度的人,不会一意孤行,也不会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是守着内心的一片安宁,轻装前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8:17
没有必要,正是因为有许多人都要争这个气字,所以才会导致了许多不可弥补的失误,造成更大的伤害。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8:15
没有必要,因为我觉得争一时之气只会伤了彼此的和谐和面子,所以真的没有必要。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8:19
没有必要。在生活当中,很多时候为了争得一时之气,让自己弄得遍体鳞伤是非常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