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格言警句(7句教育为人处世的古人忠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11: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3:12
人到中年,往往要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尤其是中年男人,往往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庭的顶梁柱,背负着房贷车贷等等家庭债务。
一旦他倒下、或者事业出现变故,整个家庭都会因此瘫痪。这样的家庭结构很脆弱,也因此导致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中年人压力如山,常常焦虑,但又找不到解脱的方法。
“熬到孩子长大,就结束了吧?”这是许多人心里的真实想法。
可是,熬着过去的人生怎么会快乐?
面对大压力,大困境,又该如何让自己进退从容、如履平地?
这篇文章,给大家带来了先贤古籍中的7句古训,句句都有点透人心的大智慧,来一起学习一下!
1.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
这句话讲办事。
古代替君王做事,现在为领导或者甲方做事。做成了,可能会被同行嫉妒;做不成,领导和甲方会不满意。
如何求一个好结果?
答案是“唯有德者能之。”
大家只要信得过你的人品,愿意认可你做的事情。那么无论你做得好与不好,都不会有人非议质疑。
这就像以前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村民有什么事儿就去找他们裁决。裁决的好与坏,基本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声望。
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在自己的圈子、在自己的身边做到“德高望重”,做到人人信服。
大概是一条很漫长的修行路,但路的终点,也是最美的风景。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出自孟子,记得还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
这里面的道理,讲出来很简单,看起来很像是正确的废话。但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却需要大勇气、大智慧。
得到“道”的人,会有更多的助力;失去“道”的人,则没有很多助力。
失道到了极致,就连身边的亲戚朋友也会背叛他;得道到了极致,天下四海之内的百姓都会跟从他。
一个问题:“道”是什么?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你的所作所为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可。
如果,真实的自己能够打动人,有足够的魅力让别人自愿追随于自己,鞍前马后。那还怎么会有中年危机呢?
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身陷危机之人,首要是想明白如何得道,其次考虑如何解脱。
为了让身边的人喜欢我,为了让更多的陌生人认可我,我应该做些什么?
3.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最近在读四书五经,略略读过一点孟子。感觉中,孟子与孔子是性格殊异的两种形象。
一个宽袍大袖,正气浩然;一个和蔼可亲,举止近道。
可能孟子的心灵状态更加契合现在的我,我喜欢他的浩然之气,喜欢他的当仁不让,也喜欢他的赤子之心。
所谓大人,就是那些保持着赤子之心的人物。
这当然是在说自己,但同时,也是在点醒世人。
人过三十,多少会沾点儿世俗气。那么,就该常常反躬自问,我的赤子之心,还剩下几分?
4.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出自《史记》,已经算是名言了吧。这一句与第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得都是同一件事:如何得到别人的认可?
第二句告诉你,要做顺应民心民意的事情;这一句告诉你,要切实对人们有好处。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真正的君子,绝不仅仅只得到同道中人的欣赏,也会得到陌路人的感激。
对别人有切实的好处,或者所作所为能得其认同。
5.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出自张衡,其中道理,其实孔子早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说明。把这一句拿出来,也不过是为了再次提醒大家。
不要担忧地位的不尊崇,而要担心自己的德才配不配得上现在或者以后的地位;
不要担忧现在的薪水不合预期,而应该忧虑自己的智慧是不是时时在进步,每天在增长。
《中庸》里讲:“大德者必受命”,人有大德,方才能承担“天将降之大任”。
心中有比当下更重要的远方,自然也不会计较地位、薪水这些身外之物。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给儿子的两句话。
前一句讲细节,后一句讲格局。
或许,刘禅只听懂了前句,却始终不懂后一句的分量。
因此是个好人、好孩子,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现在的研究也表明,习惯的力量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对人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作恶,从小事做起;行善,亦从小事做起。
行善之举,再小也要鼓励;作恶之为,再小也要扼杀。
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出自诗豪刘禹锡的《陋室铭》,放在最后,当作总结,也作为对大家的一个宽慰。
身处中年危机,也许并没有想得那么可怕。
古代的文人、商人、农人,其生活都比我们辛苦很多,艰难很多。
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甚至居住大山之中,自食其力的耕种。
比如刘禹锡,他少年进士,春风得意,却因为参加了改革革新,失败之后被连连贬谪,足足有二十三年身处蛮荒他乡。
但他仍然笑着,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比起古人,现代人总是那么焦虑、那么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