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如何分析儿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23: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21:15
心理发展理论的方*涉及重建、观察和婴儿照料。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从*的固着或退行角度解释神经性精神障碍。力比多,*背后的本能能量,解释了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如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这些理论允许通过重建患者童年,理解其成年后冲突的根源。
安娜·弗洛伊德通过日常观察和记录儿童发展,将其经验转化为理论,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她的儿童分析课程和汉普斯特德儿童治疗诊所的创建,以及多萝西·伯灵厄姆和梅勒妮·克莱因的观察,增强了我们对发展过程的认识。
斯皮茨的研究聚焦于母亲(或照顾者)与婴儿之间的非语言对话,发现了婴儿早期社会剥夺的迹象,将此描述为由于情感忽视导致的偏执性抑郁。婴儿发展分为无客体概念阶段、前客体阶段、力比多客体阶段,每个阶段对应婴儿与母亲互动的不同特征。
约翰·鲍尔比强调了生物物种遗传偏见在保护和安全本能中的重要性,以及*关系与婴儿性行为无关的观点。他的研究关注*依恋,强调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观察婴儿的依恋行为,如笑、尖叫、拥抱和爬向母亲,有助于形成内在工作模式,这些模式在生命的第一年发展,并在整个生命中保持稳定。
梅兰妮·克莱因提出了婴儿经历偏执-*位和抑郁位的理论,涉及口腔施虐的早期阶段,以及婴儿将母对象划分为好母亲和*母亲两个立场,导致抑郁状态。防御机制如偏执-*位和投射性认同在处理痛苦和内疚感中起着关键作用。
玛格丽特·马勒的理论描述了从亲密的*关系到个体化的分离过程,分为分离个体化前阶段、分离与个性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孵化、练习和和解,以及个性的巩固和情感客体恒常性的开始。
唐纳德·温尼科特强调了“足够好的母亲”概念,母亲应该尽量在情感上不离开婴儿。过渡对象在婴儿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帮助填补婴儿与母亲分离时的空白。
埃里克·h·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包括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强调社会对自我成长的建设性影响。
海因茨·科胡特扩展了精神分析方法,提出健康的自恋表达了一个强大的自我,而病态自恋通过扮演浮夸的角色表现出来。强调人际关系变迁的自体心理学,关注婴儿共生状态中的内在平衡,以及父母共情能力对婴儿成长的影响。
约瑟夫·利希滕贝格构建了动机系统系统,强调情感意义在儿童与客体之间基本情感交流中的重要性。
心理发展理论的历史展示了不同分析者在理解特定方面的同时,忽视了其他方面。尽管某些方面在科学上可能不是最新的,但理论的主要概念仍有助于理解心理发展,尤其是在早期生命历史中遭受冲突和创伤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