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15: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19:57
为了论证"知难行易"说,《孙文学说》中把"行"即实践提到认识论的突出地位,提出"行先知后"说,强调知来源于行,这是孙中山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书中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等十事来证明行先知后的思想,证明获得真知需要一个艰难的行的历程,行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是促进人类文明的原动力。
在行和知的关系上,行是占头等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知是由行派生的。《孙文学说》中的知,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的理论;行则已初步包括人类的广泛的生产活动、科学试验和资产阶级的*实践——虽然仍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有原则区别。
这种资产阶级*派的知行学说较之古代的知行学说,有着崭新的内容和形态,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进步。"行先知后"的思想是一种主观能动性质的反映论,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想武器。
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和妥协,*的果实被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大地主大买办的*代表袁世凯所篡夺。辛亥*失败后,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力量,领导和发动反袁斗争和*运动,但屡遭失败。为了总结中国长期民主*的丰富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探讨继续前进的道路和方法,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孙中山于1918年写成《孙文学说》,即巨著《建国方略》的第一部分《心理建设》。孙中山一生著述颇丰,而哲学专著只有《孙文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