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1: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19:21
植物的开花受光周期的影响显著,无论是长日植物还是短日植物,都不需要长期处于特定的日照长度下就能成花。例如,短日植物苍耳只需一个短日长夜周期即可开花。然而,从适宜的光周期处理到花芽分化,植物通常需要一段过渡期。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周期诱导,它促使植物从营养生长阶段转变为花芽分化状态。
长日植物对日照长度的需求因种类不同而异,如一年生甜菜需要13~14小时,冬小麦12小时,而天仙子只需10小时。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通常小于12小时,但也有些品种如大豆和苍耳的临界日长较长。在13小时昼长和11小时夜长的光周期下,长日植物如冬小麦和天仙子,以及短日植物如晚大豆和苍耳都能开花,表明关键在于是否超过或低于临界日长,而非绝对的日长。
光周期的中断,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会对成花产生影响。例如,打断长夜对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都有类似短夜的影响,而暗间断则不影响长日植物的成花。这种效应与光周期中的光暗间隔和时段密切相关,许多植物体内存在生物钟,其周期在21到28小时之间,对光的敏感性在不同周期阶段有所不同。
在可见光中,红光对诱导成花最为有效,其作用可以通过远红光进行调节。红光和远红光之间的相互转化可能影响光周期响应的计时。然而,温度变化对生物钟的影响和某些植物不受温度影响的光周期响应表明,植物体内存在独立于温度的生物钟机制。
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递是通过叶片进行的,叶片接收到光周期信号后,会将其传递给茎端的分生组织,从而诱导花芽分化。叶片甚至可以影响同一植株其他部分,通过嫁接等方式传递诱导效果。关于成花诱导物质,尽管有理论提出成花素的概念,但至今尚未分离和鉴定出来。
部分植物如草莓和天仙子,去掉叶片后即使在不适宜的日照下也能开花,表明叶片中可能存在抑制花芽分化的物质。光周期诱导的效果持久性因植物种类而异,有的能保持诱导状态,有的则会随着光周期变化而逆转。
总的来说,光周期诱导成花的机制复杂,涉及光敏素的接受、传递、细胞分裂和代谢活动的变化,以及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异性响应。关于统一的诱导机制,目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植物对周期性的、特别是昼夜间的光暗变化及光暗时间长短的生理响应特点。尤指某些植物要求经历一定的光周期才能形成花芽的现象。但其他生理活动也受光周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