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喜欢看诸葛亮传对写作有帮助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1: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7:12
对写作有帮助
《诸葛亮传》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为诸葛亮所作的人物传记,选自《三国志》。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的品质。
作品鉴赏
传文引录诸葛亮上表云:“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世传诵表文,大多仅着眼于刘备前往隆中草庐的次数,一而再,再而三。其实孔明之所以“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不仅在于刘备的多次拜访,更在于二人之间年龄、地位和资历的悬殊差距。从行文来看,诸葛亮最先说的就是自己“卑鄙”,即地位身份的卑下鄙贱,而刘备却多次枉驾屈尊;之后,才提到三次来访草庐。可见他自己最为感激的,首先在刘备没有年龄、地位和身份的计较,其次才是来访次数的频繁。大概因诗圣杜甫“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千古绝唱的影响,后世的眼光仅仅聚焦于“频繁”,反倒将“卑鄙”与“枉屈”有所忽略。
蜀汉与曹魏长年对垒交锋,在沙场上所杀的曹魏将领,最为重要者有二:前者为夏侯渊,后者为张郃,两人都是主帅级的曹军名将。射死张郃,对蜀军而言,乃是报仇雪耻之痛快大事,照理说蜀汉史书中应当多费一点笔墨描述之。但是,《三国志》的《蜀书》中,对于射杀张郃的两处记载却极为简略。《诸葛亮传》仅有“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两句。对于过程的细节没有描绘,蜀军的反映没有交待,对比之下,颇为反常。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元231年的三月,司马懿就任关中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当年六月,他所指挥的第一场战役,就以名将张郃阵亡而告终。为了避免牵涉到司马懿的指挥责任,从而引来西晋武帝司马炎的恼怒和打击,陈寿不得不采取如上的笔法。
亮传末尾的陈寿评,在以大段文字充分肯定诸葛亮的治国功勋之后,又对其用兵的应变能力发表短评云:“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短短十九字,引来后世学者争论纷纷。总而言之,为了《三国志》的顺利问世,为了自身的安全和仕途,陈寿这十九字的评语相当于一份保险,不得不作,也不得不这样作,而这并非他真心实意的看法。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