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历史沿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2: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22:55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源远流长,起始于1983年郭光灿院士回国后建立的量子光学研究组。这个研究组在80年代初期致力于量子光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光场压缩态等非经典效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984年起,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设了《量子光学》研究生课程,并于1990年出版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作《量子光学》。
随着90年代初量子信息学科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实验室迅速响应,成为国内最早投入这个新兴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机构,提出了“量子避错编码原理”和“量子概率克隆原理”,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LQCC)。
实验室在2001年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正式认可,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Quantum Information, USTC, CAS)。郭光灿教授在此期间担任首席科学家,主导了2001年的科技部“973”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集结了国内五十多位重要研究所和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研究。
2002年,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经国家基金委批准成为“创新研究群体”。2003年,实验室的“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郭光灿教授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荣获“何梁何利”奖。同年,实验室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引入了多位海外知名学者,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团队的实力。
2006年,郭光灿院士再次担任首席科学家,负责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项目,聚焦于“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这些成就标志着实验室在量子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持续的科研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