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2: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3:40
英士大学历史与评价,主要围绕陈英士先生及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陈英士,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领导人,因其在革命中的卓越贡献,被誉为“革命首功之臣”。陈英士于1916年在上海法租界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年仅38岁。
1938年,抗战爆发后,为安置战地失学青年,浙江省政府在11月筹备成立了省立战时大学。为纪念革命先烈陈英士,1939年5月正式定名为省立英士大学,设工、农、医三院于浙江松阳、丽水。1942年校址迁往云和、泰顺。1943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并将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英士大学在国难时期创办并发展壮大,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战争的影响,英士大学经历了多次迁移和调整。1946年3月,英士大学奉令移址金华,至1948年共设法、农、工、文理等四学院,及行政、财政、会计三个专修科。新中国诞生前夕,英士大学已培养各科毕业生1000余人。1949年8月,英士大学被金华市军管会接管,停办并入浙江大学。
在国难时期创办并发展壮大起来的大学,实属不易。然而,由于主观意识的不同,英士大学最终遭受关闭,这实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大损失。英士大学校史资料散落各处,鲜有人知。然而,英士大学在日寇铁蹄下,校址一日三迁,但始终弦歌不绝。该校各系人才辈出,遍布于工农业、医学、经济、法律、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界别,皆卓有成就、颇多建树。
为了纪念陈英士的革命精神,海内外的英士大学校友们筹集资金重塑铜像,于2005年4月再次屹立在杭州西子湖畔。相关评价英士大学创校伊始,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始终坚持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校友们在各地的集会,展现了对母校的深厚情谊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自1988年以来,英大(杭州)校友会工作活动正常有序,除平常探访、联络各地校友、互通信息,增进情谊外,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各地校友联谊年会,坚持编发内部刊物《英大校友通讯》,坚持每季召开校友理事会一次,不定期联络“台北英大旅台校友会”和“美、加英大校友联谊会”数次。英大校友会致力于传承英士大学的精神,推动校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年间,著名国立大学。1938年,经浙江省政府决议,省立战时大学于开始筹备,1939年2月正式办公。1939年5月定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分设工、农、医三院于松阳、丽水。1942年5月英士大学内迁云和、泰顺,12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议改为“国立英士大学”,1945年11月迁至永嘉,1946年3月奉令移址金华。1949年8月为金华市军管会接管,并解散了英士大学,其院系并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