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0: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8:55
鲁隐公,为鲁惠公的庶出长子,其母为声子。成年之后,他被送往宋国为妻,然而宋女的到来并未结束他的命运。鲁惠公被宋女的美貌所吸引,不仅将她纳入后宫,还立为夫人,这一女子便是仲子。不久后,仲子为惠公生下公子允,后者因此成为法定的太子。
按照周朝的礼法,君位继承遵循嫡长子制,若无嫡子,则以长子继位。当惠公去世时,年幼的太子允(即鲁桓公)尚不能掌权,因此鲁隐公在惠公的遗命下开始摄政。《春秋经》对此记载为:“不书即位,摄也”,表明了隐公的临时执政地位。
关于鲁隐公即位的具体年龄,史书并未详述。然而,我们可以从鲁隐公在第二年将长女伯姬嫁往纪国的事实推测,那时他的年龄应在35到40岁左右。而根据鲁桓公第三年迎娶文姜的记录,可以推断出此时桓公年约六、七岁,那时他还是一个需要监护的少年。
鲁隐公(前722年-前712年)名息,鲁国第十三代国君。鲁国首任国君伯禽是当年定立周朝规章礼仪的周公旦的长子,所以鲁国一向被认为是与周王室最亲且最有地位诸侯国,是所有诸侯国中保留周礼最完整的“礼仪之邦”,鲁国的国史也是最完备的。正因与此,这片土地终能产生孔子这样的旷世奇才,并根据鲁国国史改编成为流传千古的《春秋》*。鲁隐公出名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