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电话!VS中国第一部电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21:1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57
你好 关于你的问题 之前也有人提出过
去年5月21日《安徽商报》刊登一则新闻“长丰一中学生发现历史教材的错误”,讲的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上说“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而所有资料上都是1875年6月贝尔发明电话,1876年3月申请到专利;而且这本书《第8课 第二次工业*》中也注明“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既然1876年电话才发明,中国怎能在1875年就开通第一部电话呢?
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求证的结果是:当时架设的是有线电报线。中国首开电报业务的是盛宣怀,也是主张中国自己设电报以保利权的倡导者,他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盛档:盛宣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底稿,光绪七年);1872年他参与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1880年开始在津沪之间架设电话线。之前,清*已同意英国人架设从广东经上海到天津的海底电缆,并规定不许将线段牵引上岸,以便将旱线留给自己经营,根据招商局史的记载,1875年,招商局请上海英国工部局技术协助,架设从总局至虹口码头的电缆,这是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据此可见,1875年架设电话线(实际是电报线)是这一规定的产物,但很快外国人便破坏了这一规定,如丹麦的大北公司不仅架设海线,还在吴淞并设有旱线,它在厦门之线也已上岸。“中国电报局成立后,援照同治九年关于电报海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以分华洋旱海线界限的原议,进行交涉。1883年前后是谈判的紧张阶段,盛宣怀这位电报局督办当然处于交涉第一线。交涉首先一个关键问题是拆除丹国吴淞旱线和厦门上岸之线。在那时,英国大东公司正由上海至香港设海线,它援丹国吴淞旱线与厦门上岸之线为例,坚持要从福州上岸。盛宣怀清楚地意识到,要阻止英商海线在上海进口上岸,‘不得不议拆丹国旱线,以保中国自主之权,并以服各国商人之心’。在福建,他认为‘欲拆厦岸已成之丹线,方能拒福汕将至之英线’。故既需即时拆除大北吴淞至上海之旱线,也必拆掉它厦门上岸之线。”经过反复谈判,最后把外国人陆地架线*在东南沿海少数的几个城市。(摘自夏东元《论盛宣怀与洋务企业》)
近代中国开通的第一个人工电话局是在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当时有用户二十多家,每个话机的年租金是银元150元;而中国人自己开设电话业务最早出现在1900年的南京。(摘自《中国电信之最》)
最后,应该肯定这位学生的思考与求证,我想中学教师也应时刻具备不盲从教材、不迷信权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次还要有进一步探究的精神,一定要给学生一个*的答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57
1845年移居美国的安东尼奥·梅乌奇。梅乌奇痴迷于电生理学研究,他在不经意间发现电波可以传输声音。1850年至1862年,梅乌奇制作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声音传送仪器,称作“远距离传话筒”。可惜的是,梅乌奇生活潦倒,无力保护他的发明。当时申报专利需要交纳250美元的申报费用,而长时间的研究工作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梅乌奇的英语水平不高,这也使他无法了解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发明。随后,命运又给了梅乌奇一个更大的打击。1870年,梅乌奇患上了重病,不得不以区区6美元的低价卖掉了自己发明的通话设备。为了保护自己的发明,梅乌奇试图获取一份被称作“保护发明特许权请求书”的文件。为此他每年需要交纳10美元的费用,并且每年需要更新一次。3年之后,梅乌奇沦落到靠领取社会救济金度日,付不起手续费,请求书也随之失效。
1874年,梅乌奇寄了几个“远距离传话筒”给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希望能将这项发明卖给他们。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答复。当请求归还原件时,他被告知这些机器不翼而飞了!两年之后,贝尔的发明面世,并与西联电报公司签订了巨额合同。梅乌奇为此提起诉讼,最高*也同意审理这个案件。但是,1889年梅乌奇过世,诉讼也不了了之了。
通常人们将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认为是电话的发明者。美国国会2002年6月15日269号决议确认安东尼奥·穆齐(Antonio Meucci )为电话的发明人。“
中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的邮政和电信。1900年,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当时只有16部电话。1904年至1905年,*在中国的烟台至牛庄架设了无线电台。中国古老的邮驿制度和民间通信机构被先进的邮政和电信逐步替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58
那确实是书本错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58
大概书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