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钗附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20: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2:35
古代文化中,女子常被称为“裙钗”或“金钗”,这个称谓源于《古乐府》中的诗句“头上金钗十二行”。起初,它象征着女子发髻上插钗之繁多。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酬牛思黯》中用“金钗十二行”描绘了女子众多的形象。宋代沈立在《海棠百韵》中进一步扩展了这个意象,提到“金钗人十二,珠履客三千”。
钗,是簪的一种,与簪的区别在于钗有双股,形似叉子。古代,“裙钗”一词常用来泛指女性,富贵人家的女子常常佩戴金钗,象征着她们的奢华;而贫苦人家则以荆枝制作的荆钗为常见,体现了生活的艰辛。簪最初是男女通用的发饰,但后来专指女性插髻的首饰,如《周礼》中提到的天子用玉笄。
簪的插法和材质因社会地位而异,富贵人家的妇女常用金银玉制,如汉武帝曾取玉簪给李夫人,自此宫廷中盛行使用玉簪,使玉价上涨。贫家女子则多用骨、竹或木制的簪。如李山甫的《贫女诗》中,就有“荆簪布裙”的描述,象征着朴素的生活。
簪在女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成年的象征,女子在十五岁时举行笄礼,将头发盘起并插簪,表示成年可以婚配。因此,“及笄之年”便成了女子结婚年龄的代称。
随着时代的演变,簪的造型丰富起来,不仅饰以珠玉,还发展出步摇,即在簪根部缀上垂坠的珠玉,人在行走时会随之摇晃,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描绘的“云鬓花颜金步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