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23: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40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最大最早的宗教组织民变,“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任人欺压的贫苦百姓摇身一变成凶若豺狼的宗教死忠。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会信逢些神佛仙道,将信念信仰寄托,遇到挫折时会向他们祈求希望得到帮助。
黄巾军能够发展壮大至成一个不逊色东汉朝廷的势力,大多数人心里认为原因在天时地利人和,跟东汉王朝关系并不是很大,遍地豪强的情况下朝廷并不能做出什么有效补救措施。然而,黄巾之乱确确实实是东汉王朝一手造就的,是朝廷将小小的民间邪教催生成大大的王朝死敌。
黄巾之乱的缓缓酝酿
黄巾起义是东汉王朝一场全国性的社会大动荡,它是地方走出的宗教势力,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壮大成全国性的农民义军。汉灵帝和汉桓帝在位的数十年时间里,黄巾起义正缓慢发展着。直到匆匆爆发前的唐周主动自首泄密,告诉东汉朝廷太平道的密谋之大,东汉朝廷才反应过来,开始亡羊补牢看看有没有效果,再不济也是泄愤。
两代大汉天子数十年的执政期间,太平道已是半公开式的发展,东汉朝廷没有进行过过多的干涉,反而在以“善道”尊之,即给予帮助。同一时期的其他宗教组织,无不遭到毁灭性打击,没被朝廷所容忍存活。
《后汉书-臧*》:熹平元年(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个年号),会稽妖贼许昭起兵句章,自称“大将军”,立其父生为越王,攻破城邑,众以万数。拜旻扬州刺史。旻率丹阳太守陈夤击昭,破之。昭遂复更屯结,大为人患。旻等进兵。连战三年,破平之,获昭父子,斩首数千级。
这些宗教组织被打成“邪教”官军积极铲除的原因也有他们自身作死,称皇帝号将军,不似太平道,猥琐发育,一点不张扬,与民间百姓和官府部门打好关系,互利互惠。这种情况在元朝末年也有出现:元朝大军优先攻击称王称帝者,朱元璋看重这一点,得以据应天一带逐渐壮大而不被元军征伐。
太平道黄巾军,没到唐周自爆的最后一刻,根本不是反*的武装部队,一直是“与民友善”“与官友好”的宗教。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时候,民间类似的宗教组织被冠以“妖贼”。东汉朝廷误判了太平道的性质,使得张角、张宝、张梁等人肆无忌惮地发展教徒、传播教义、储存兵器粮草。
为什么会误判呢?这得从太平道传播的教义看: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臧之。张角创立太平道的理论基础在《太平清领书》,有些黄老思想在其中。
《后汉书》记录下这么一件事:“巨鹿张角伪托大道,妖惑小民。”这话是东汉*说的,他们看的很清楚,知道太平道的本质,打着传教黄老思想的幌子,干着蛊惑民众为自己所用的勾当;那些所谓的《太平经》教义,不过是蒙蔽朝廷、发展信徒的一个工具。
皇帝和朝中实权大臣们十分暧昧对待《太平书》及太平道,没有后世所想的初闻“深恶痛绝”。上层统治者既然支持扶立太平道,还帮助太平道剿灭其他以宗教为名组织百姓的组织,太平道得以正大光明的发展信徒、没有竞争对手,前方道路一片坦荡。当时东汉朝廷视黄老思想为国家思想,太平道被朝廷认可为:辅助朝廷教化百姓的“善道”。无异于缩减版的国教。
太平道的迅速扩张
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得到朝廷的默许后迅速席卷天下、遍地教众。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这俨然一副严密的宗教组织样子,张角是皇帝,三十六方渠帅为分封的实权诸侯,是东汉刘氏天下的国中之国。
这个消息满朝皆知,毕竟这事涉及之人达到数百万,不走漏风声被人等作发财路子报告官府是不可能的事。后来者的视角看,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东汉王朝已经达到大厦将倾的地步,但朝廷内部还是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皇帝为首,无视太平道的威胁;一派是屡次上书提出应对太平道危机策略的大臣们。最终决定是谁敲定的?皇帝。
皇帝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谁斗得过。提出要果断剪除消灭尾大不掉的太平道的大臣寥寥无几,呼声极小,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太平道的存在和作为。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在此次波及天下的宗教叛乱的前两年时间,各地叛乱的凶讯不断传至*,皇帝和朝廷诸公丝毫没有警觉,觉得有什么不对,认为这不过是和往年一样的情况,便没有过多关注,自顾自地设宴作乐。
民间图谶有所预言:济阴言黄龙见句阳,金城言黄龙见允街。这事会让东汉统治者们警觉,但也能造势,为后来起义提高法统性、天命性和熟知度。各个阶层都或多或少嗅到了太平道黄巾军的“不对”(或者说是神奇),天下大乱就在眼前。
数万百姓景从看太平道之“黄人”,地方官府没有阻拦,*朝廷没有注意,足见其人心所向和朝廷的疏忽大意。有警惕的朝廷*不是没有,而是声音不大、不被重视。有识之士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提出的解决措施非常不错,避免了大动干戈、动荡国家的情况:派*遣送黄巾信徒归乡,再消灭各部渠帅。
这办法很好,但是没人用,这本该是掐灭黄巾叛乱火焰的最佳机会。奏折汉灵帝读了,深表赞同,但还是没有采取措施应对。黄巾起义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任由其壮大发展,这东汉王朝就再无抵抗能力,只能一味依靠地方豪强军队。
民怨在沸腾,走向太平道所期望的地方。整个京城和皇宫都已经漏成一个筛子,以前是统治阶层不想动太平道,如今是整个朝廷十之*的人不愿意动太平道,京城的十常侍,地方的州郡长官,都在帮忙隐瞒,不让严重的消息上达天听,皇帝因此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国家机器不能运转起来对付这个即将爆发的宗教势力。不仅州郡长官信奉太平道,其下属也是信任的,担心自己报上去为太平仙人招来祸患,被冥冥中的苍天报复。
黄巾军的爆发
中平元年春二月,黄巾起义因叛徒的出现提前爆发,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东汉朝廷才慌慌张张地采取具体措施应对。东汉君臣始终没有把这群泥腿子出身的黄巾军放在眼里,他们认为统治这个天下的是豪强党人读书人。汉灵帝赦免天下党人(精英阶层),派遣何进、皇甫嵩、卢植等将领讨伐黄巾军平叛,并且允许地方长官和豪强可自发募集军队剿灭黄巾。
一年没到,东汉官军就击败了黄巾军的主力,张梁被斩杀,张角病故,黄巾残部四分五裂分散各州。本该是乘胜追击,彻底消灭黄巾军的绝佳时机,可是东汉朝廷内部开始*内斗起来,宦官、外戚和重臣三方角斗。外戚和重臣认为解决黄巾问题的关键在皇宫内的宦官身上,只要让宦官不再掌权生事,黄巾之乱不消多大的力就会完美解决。
汉灵帝壮年建在,还是东汉的领袖,自然不会允许党人和外戚对自己的“手足”举起屠刀。各方势力都在演,黄巾军只是皇帝一方和大臣一方的棋子,皇帝想削大臣的权,才允许宦官弄政;大臣想皇帝杀宦官,才允许黄巾军四散逃去不进行根源性的消除。用各怀鬼胎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总结
黄巾之乱带来的影响是大部分人所始料未及,现有的秩序将打破,现有的利益集团被取代,这不是东汉王朝的君臣不想见到,但这已经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回首黄巾之乱,从起源到覆灭,哪里没有东汉朝廷的推波助澜,东汉王朝的覆灭,谁敢说他们自身不是负有最大的责任。
乱世,对统治阶层是弊大于利,对被统治阶层是利大于弊。东汉朝廷一而二、二而三的给机会,连续数次失误才促成黄巾之乱掘东汉墓,只要免除一个,情况就不会糟糕到:汉献帝朝不保夕,被数位军阀挟持,汉室名存实亡。
因此黄巾军的失控和东汉朝廷自身策略密切相关,怪不得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