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1937年间国民政府时期的建设工作(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09: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6:17
国民*在1928-1937年间,把军事战备建设置于重要位置,与德国的合作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这种合作关系起源于孙中山时代,并在蒋介石时期得到深化。德国在一战后受到军备*,渴望获得中国的钨资源,因此成为中国理想的合作伙伴。
德国专家鲍尔对中国市场和工业建设的深刻见解,促使蒋介石派遣陈仪考察团赴德寻求投资与技术支持。鲍尔组建的德国顾问团,包括军事、军械和民政领域的专家,旨在帮助蒋介石实现国家现代化,尤其注重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鲍尔推动了铁路和港口的发展,并提倡缓毁工业化项目以吸引投资,显示出他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理解。然而,他的全国裁军计划引发了内部冲突,他最终因天花病逝,遗嘱中强调空军建设和对蒋家的关照。
佛采尔接替鲍尔,继续支持蒋介石的军事策略,使中德军事合作达到新的高度。在赛克特和佛采尔的指导下,中*队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建立了自主研发机构,如理化研究所等五处军工研发机构。
抗战期间,留德学者和德国顾问的力量使弹道研究所对国内弹道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白水桥精密研究所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精密工具,支持了战时的零件互换,填补了科研空白,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民*在这一时期显示了建立重工业区和开发矿产的决心,以应对日本的威胁。然而,战争的爆发使国民*不得不调整策略。*钨铁厂虽在1937年启动,但设备在战争中受损,*钢铁厂的设备未能按计划抵达,影响了生产能力。
电子器械产业虽起步较晚,仍试图在战争中寻求发展,但产量有限。化学工业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产值未达预期。在军备现代化上,国民*试图解决武器型号不一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但技术*阻碍了全面实施。
国民*在高射炮和重型榴弹炮上寻求引进与自制的平衡,尽管面临技术难题,他们依然在这些领域进行了自主研发。尽管有进展,但战争的紧迫性使许多计划未能按期完成。
国民*的军工生产虽有德国的助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军工厂的建设、人才短缺和贸易问题。中德合作虽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也伴随着贸易亏损、内战延误和建设不扰裂备完整等问题。
总的来说,国民*在1928-1937年间的建设工作在挑战与机遇中推进,奠定了现代化基础,为未来的抗战准备了条件。中德合作的印记,深深地烙印在了这段历史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