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勤学你想对匡衡说些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5: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0:41
匡衡本事 匡衡精神
邵明思
匡衡本事
匡衡生卒年岁不详,于公元前58年入官场_____公元前30年罢官。《汉书》记载,“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据《峄县志》、《西京杂记》记述,匡衡乳名匡鼎,初随儒生文不识在青檀书院学《诗经》、《论语》。因同窗的纨绔子弟都蔑视匡鼎,文不识便为他取名匡衡,鼓励他在学业上要和那些富家公子“抗衡”。匡衡以逆境拚搏的精神实现了苦学成才的梦想,改变了贫困命运。“诸儒为之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公元前58年,汉宣帝在位时,东海郡承县荐举匡衡进京赴试,考取了太常掌故之职;又迁任平原郡文学,主管文教,京城和四方儒生都涌向平原投奔匡衡署下求学。公元前49年,由大司马史高荐举,汉元帝调匡衡入朝,任博士、给事中、他自幼胸怀大志,有*抱负,这期间得以施展才华,初露锋芒;随后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公元前38年擢升御史大夫,列入内阁三公之位。公元前36年,匡衡官拜丞相,封乐安侯。公元前33年,汉成帝即位,匡衡继任丞相。匡衡晚年主政期间,倡导“考制度、修外内、朝廷崇礼、百官敬让、道德之行。以百姓安、阴阳和………察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哀悯元元….”对外,靖边睦邻、平息战乱。让黎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汉书》记载,匡衡最大的作为就是联合内阁大臣推翻了结党营私,在宣帝、元帝两朝擅权乱政的石显等一邦佞臣。由此,匡衡遭到对立面的派系报复,因受*而罢相。匡衡严以律己,家教有方,其子孙在朝官至博士以上者十余人。匡衡叶落归根,终老于家乡,葬于家乡。位于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境内的匡衡墓、匡衡祠及“一代名相”石坊,始建于汉代;经宋、元、明、清历代沿修;近年由地方*重建,保存完好。匡衡故里被枣庄市峄城区定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被山东省*定为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为匡氏族人祭奠先贤及匡衡文化研究会的活动基地。
匡衡精神
【一】青檀励志
匡衡幼时父亲被征从军,去守卫边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矮檐茅屋栖身,家无隔宿米,挖来野菜连根煮,砍回鲜柴带叶烧。匡衡跟杨大户为奴仆,放猪放牛打长工。他乘工余时间,到儒生文不识开设的青檀书院窗下听讲,后来被文不识以免缴“束修”的优惠而收为门徒,学完了《诗经》、《论语》。
同窗读书的富家子弟,看不起匡鼎,百般加以讽嘲、奚落。匡鼎忍辱负重,不计前嫌,变压力为动力,开怀一笑泯恩仇。一天,匡鼎见青檀咬定青山,破石而出,在缺乏水土的悬崖陡壁间横空出世,长成参天大树。他惊叹不已,跪拜在地尊青檀为师。恰逢文不识到此,鼓励匡衡说:“将相原无种,寒门出英贤”,要他以青檀精神砥砺志气,茹苦修身。匡衡便在树上刻下“青檀励志”四个字,作为自己奋斗进取的座右铭。
【二】凿壁偷光
匡衡回家温习功课,卷不离手,废食忘寝。夜幕来临时,他因家无烛光,只得让漫漫长夜的大好时光像流水一样的逝去。他手捧竹简,空自叹息。和匡衡家的房屋搭山,只有一墙之隔的邻居以铸造铜器为业,夜间灯烛闪亮,炉火通明。匡衡从墙缝射出的一丝光亮中得到启迪而异想天开。根据《西京杂谈》记述和民间传说,匡衡手持铁凿,沿着墙缝在土墙上凿开一个对面小、此面大的喇叭形洞口,借光读书。
匡衡凿壁偷光之举,感动了邻家,予以支持,从偷光转化为公然借光。匡衡平日里见缝插针,抢夺时光,并且踏遍书馆、学堂、寺庙去拜访文人学者,游览牌坊、古碑等历史文物,寻求文学之光。匡衡一生始终发扬着偷光亮、借光辉、夺光阴、求光华的治学精神,为他后来走上*舞台丰富了光源,奠定了他为治国安民而发光的能量。
【三】设坛讲经
匡衡苦学成才、文声大振,他尤其在研读《诗经》上具有超人的论调和独到的见解。
匡衡遵照恩师文不识的指点,要学以致用。于是,他便效仿孔夫子杏坛讲经的故事,在村头的树下筑建教坛,他站在坛台上向劳苦大众讲授经书,为父老乡亲解惑答疑。匡衡讲经深入浅出,把之乎者也的八股文诠释为通俗易懂的民间百花。他让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农牧渔樵等各行各业的人群都能听得懂,妇孺尽领会。因而,他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峄城区榴园镇“匡坛”村,是因为匡衡设坛讲经而得名。
【四】从严治学
匡衡任平原郡文学期间,严以律己,以身立楷,以务实为本,以创举为要,恪守严师育高徒的职业本分。进而,平原文明之风风靡四海。京城的公子王孙和全国各地的官宦、贵族子弟闻风向往,纷纷涌向平原,投奔匡衡署下学习深造。太子太傅萧望之和鸿儒、梁丘贺等朝廷*联名上疏,称颂匡衡才德,指出把他放任外地实属大材小用,请求把他调回京师供职。但是,汉宣帝固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虑,不予批复。
【五】兴利除弊
公元前44年,汉元帝召开御前会议,让大臣评论他执政以来的*得失。匡衡提出了朝廷大赦罪犯,导致*、奢侈腐化、纲纪失序等四条弊端,建议从公卿大臣开始端正官风、扭转民风、道德王法传播于天下、大化可成、正义可兴等等。元帝准奏,敬纳其言。自汉初,历代皇帝年均举行祭祀神灵的大典十数次,劳民伤财。公元前32年冬,匡衡任丞相时,他公然下令:“罢淫祭”,京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此外,一切祭典皆罢除。朝臣和百姓一派赞同“是便宜事”。匡衡居相位,遵荀子之政,实行“法治、礼治、人治”,对外靖边睦邻,与匈奴和好,平息战乱,化干戈为玉帛。他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方略,并扩展农桑,兴修水利,倡导铜铁冶炼,发展手工业及商贸业。
【六】关注民生
匡衡年轻时设坛讲经,以及在平原郡治教,旨在经学致用,以传播文化知识而治愚治贪,提升人民素质。匡衡刚入朝廷,便为民请命,他向汉元帝反映“水旱之灾,关东连年饥馑,百姓乏困,或至相食。”原因是“赋敛多,民所供者大。”大胆建议“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上行下效。”才能达到“宽柔和惠,则众相爱…….而天下定矣。”元帝对这位心系黎民、直言不讳的*十分敬佩。汉成帝时,匡衡连任丞相,当时,日蚀、地震、山崩、冰雹、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不断出现。匡衡总是一马当先赶奔灾区,亲自指挥官兵、民众抢险救灾,开仓赈灾,并设法防范瘟疫流行。匡衡年迈体弱,精力不佳,从国计民生起见,他上疏“乞骸骨”,多次要退位让贤。成帝一再安慰他“多进食、多休养、多与医交”,不准他辞职。他只好带病供职。
【七】直言进谏
公元前42年,匡衡任给事中。汉元帝“大赦”天下,把违法的罪犯释放出狱。以显示“皇恩圣德,开太平之路”。匡衡上疏,恳求皇帝收回成命,并列举实施,据证表明:“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犯罪有增无减。大赦没得太平,反而导致*。匡衡直言不讳地向元帝指出:当今天下,贪财贼义,奢侈腐化,纲纪失序。必须革故鼎新,旷然大变其俗。要修正考察王法规制,广开言路。要罢免刻薄之吏,堵塞私欲之路,道德弘扬于京师,正气传播于天下。公元前39年,元帝对美貌的妃子傅昭仪及其子刘康恩宠有加,其优待超过了皇后和太子。身为光禄大夫的匡衡,抗圣裁而力争。元帝虽不悦,但在正义之下,只得改变行为。公元前35年,汉成帝即位不久,便议纳妃。丞相匡衡,深知这个小皇帝乐于声色犬马的不端品行,匡衡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劝导成帝要克制自己的“性情”和“情欲”,要端正天子的形象和威仪,要“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伎俩”。才会天下归心。成帝敬纳其言。
【八】冒险除奸
太监出身的石显,在宣帝、元帝两朝深受恩宠,他与牢梁、陈顺、五鹿充宗、伊嘉等一伙结成“中书邦”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萧望之、周堪、张猛、郑弘、贾捐之等几十名正直大臣惨遭杀害,朝臣都敢怒不敢言。石显等祸国殃民,国人恨之入骨。民谣歌曰:“石邪、牢邪、五鹿充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另有一歌:“打破牢,石破坏,才有人间好世界。”公元前32年,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石显及其同党,列举其十大罪状。汉成帝随把石显等六名主犯加以惩处。石显既死,党羽犹存。司隶校尉王尊等多次向匡衡发难,他们丈量匡衡封邑,发现土地超额。便以“专地盗土”的罪名*匡衡。成帝和朝臣深知匡衡“勤劳公家,谨修法度,”一贯是反腐惩贪的斗士,明知王尊一伙*匡衡,纯属派系报复的极端行为。成帝鉴于事前匡衡多次辞职,且已年迈,随下诏:匡衡罢相,不予问罪。匡衡甘冒身家性命之险,扳倒了乱政十年的“中书邦”,摧毁了遍布朝廷内外的*网。当时,震动朝野,大快人心。
【九】开创石榴园
公元前30年,匡衡去官。汉成帝问他欲待何求,答道:匡衡少壮时从农夫入朝,老朽怀旧,理当返本农夫。志在操持农桑,尤其愿与安石榴相伴余生。石榴是在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引进中国,植于上林苑。汉武帝严禁外移,只供皇室享用。时移境迁,已跨三代,成帝不愿再墨守成规,不能驳回他启蒙老师的面子。随即破例恩准。匡衡把石榴移植到家乡,精心培育,几经寒暑,在汉王山、青檀山的向阳坡上繁衍连片而成林。由于本土隶属东海郡,他便将“安石榴”易名“海石榴”。他对众宣称:皇封匡衡乐安侯,曾享有千顷封土。虽然今非昔比,但是老夫仍有向往,“家有万亩榴,胜似千户侯。”农夫之乐不亚于*显爵。由匡衡带动,百姓竞相扩种榴田。而今,总面积18万亩的枣庄市“冠世榴园” ,被评为世界吉尼斯之最、国家三*旅游区。
文化专业 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