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中,下碱和上碱指的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6 12:2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0:16
下面说的应该是下隔碱 上隔碱说的是什么我也不清楚
墙下部用砖砌的墙称“裙肩”(宋代称“隔碱”)。按清工部(工程作法)规定,裙肩高度为房柱的1/3。
在墙体的下边,为防止地下水毛细管现象上升,影响室内湿度的增加和加速墙体的风化破坏,北宋将作监李诫(字明仲)组织编撰的建筑设计专著《营造法式》中,专有一节“墙下隔碱”的作法。
明清时期,防潮常见有二种作法 一叫“隔碱”(北方常用),是在离地面约30cm~50cm高处,用一层2cm~3cm的青灰层,或用一层5cm~7cm厚的苇杆(或秫秸、柳条)作隔碱措施;二叫“隔潮”(南方常见),是在离开地面的墙根用砖砌筑约30cm~60cm,或采用卵石,块石、三合土作墙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0:16
砖勒脚、上马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0:17
材:将斗口宽度分成十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分,十五等分为一材,也就是除华拱外的其余拱的高度。六分为一栔,也就是交互斗、散斗等的斗腰和斗欹高度之和。一材一栔是一个拱的高度和一个交互斗或散斗的有效高度之和,也就是华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