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多用拱桥,为什么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5 04:2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7 09:35
古代没有钢材、没有钢筋混凝土,易于收集且价廉的耐压坚固耐久的材料唯有石料;
石料不抗拉,但是当时的工匠巧妙地利用拱形结构,将结构产生的拉应力转化为压应力,这正好是石料性能的强项;
石拱桥能建的跨度及矢高空间能保证通航和泻洪能力,顺应当时经济发展前沿需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7 09:36
在当时条件下拱桥的优点:可实现的跨径大,通航和泻洪能力较强,坚固耐用,就地取材,节约材料,形式优美.
从受力的角度分析,拱桥最大的特点是其构件主要是受压,实现你所说的直桥形式我想应该是这样几种结构:梁桥、悬锁桥(吊桥)、斜拉桥,斜拉桥在古代技术水平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梁桥的受力主要是跨中弯矩,悬锁桥(吊桥)主要是受拉.
明确了受力特点之后结合古代的材料工艺条件分析,古代可获得的建筑材料最主要是石材和木材,木材在强度和耐久性上远不及石材,石材的受压能力大大强于其受拉受弯能力.
拱桥:利用石材的受压,可以通过一块一块的小石块挤压形成较大跨径,受力合理,适用广泛.
梁桥:受弯拉,简单说只能用厚重的条石搭在桥墩上实现,所以跨径小,浪费材料,也不便施工,而且桥下过水面积小不便通航和泻洪.
悬锁桥(吊桥)受拉,自重轻,跨径大,稳定性差,一般由铁链、藤锁类等材料建造,受材料地域和耐久性以及地质条件*应用不是很广泛.
来源于问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