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5 03: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1:25
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随着国家的诞生而诞生。职官制度复杂多变,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时期(约1000年),君主分别称为“后”、“王”,主要官员有“史”、“巫”。商朝晚期,王族长老如箕子、比干担任“父师”、“少师”,辅佐君王。管理家务的臣仆有“臣”、“宰”、“尹”等。这一时期,像箕子和比干这样的贤臣因其进谏而遭遇不幸,如箕子被逼隐退,比干因直言进谏惨遭杀害。
第二阶段,西周至春秋时期(约600-700年),君王称为“天子”或“天王”,王室有“太子”、“后”等称谓。中央政府由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领导,卿士和太史部门分别管理军事、行政、司法等事务和教育文化。地方上,诸侯国和大夫邑各有自己的管理体系。
第三阶段,从战国到清朝末年(约2300年),君权日益集中,巫史和贵族地位下降,君主的家臣和侍从崛起。不同民族的君主有不同的称谓,如秦始皇的“皇帝”。宰相这一职位从家臣发展而来,初期如齐桓公时期的管仲,到秦朝统一后称为丞相,再到汉朝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出现标志着三省宰相制度的形成。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经历了废除与大学士制度的转变,直至军机大臣的设立,反映了君主专制下对权力平衡的不断调整。
总的来说,宰相作为辅佐君主的重要职位,其名称和地位随着朝代更迭而变化,反映了皇权与相权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漕运总督。主管漕粮的取齐、上缴、监押、运输等。 宋 洪迈 《夷坚支乙志·一明主簿》:“﹝ 刘策 ﹞时春秋已高,侍从中有矜其潦倒者,为移书漕台,得摄 松溪 主簿。”《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漕台请他喫饭,都是锁了舱门才去的。”《老残游记》第七回:“当年他老爷做过我们的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