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5 21: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22:00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比传统方法更为精确的定量手段。传统定量PCR方法主要包括:
内参照法:通过荧光标记的上游引物与未标记的下游引物进行反应,内标基因与目标模板的长度差异使得产物可用电泳或高效液相分离开。通过测定内标的荧光强度,可以作为对照,对待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
竞争法:利用突变克隆产生的竞争性模板,与待测样品竞争标记引物,通过酶切产物的分离和荧光强度测定,推算未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提高定量精度。
PCR-ELISA法:通过标记引物的固相结合和酶标标记,虽可定性,但加入内标后可建立标准曲线,实现定量检测。
微谱分析法:专注于成分分析,通过对光谱、能谱、质谱、色谱等微观谱图的综合运用,实现定性和定量分析。
传统方法如内参照法,由于PCR的对数期扩增和终点检测导致重复性差,即使加入内标也难以精确计算起始模板量。因此,实时荧光定量PCR通过实时监测PCR反应过程中的荧光信号变化,提供了更为准确和稳定的定量依据,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粗略和不稳定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于1996年由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由于该技术不仅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试就其定量原理、方法及参照问题作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