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5 22: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4:05
关于“肉连响”这一文化形式的起源,目前的历史文献中并未留下明确的记载。然而,我们可以从湖北省利川市两位资深的当地居民,潘招成(出生于1918年)和牟来群(生于1912年)的记忆中探寻其早期的痕迹。他们回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利川那些人口较为密集的乡镇里,经常能目睹一种独特的景象:一些人全身涂抹着泥土,尤其是头部、手部和脸部,他们的动作尤为活泼,通过拍打自己的身体,行走在街头,以此来寻求帮助。这些行乞者被当时的民众称为“泥神道”,他们的存在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文化印记。
这些“泥神道”的行为可能与当时的生活条件、信仰习俗或是某种仪式有关,但确切的起源和深层含义已难以追溯。然而,他们的身影和独特习俗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利川乃至整个地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文化形式可能已经有所变迁,但它仍然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肉连响”,是湖北省 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流行在该市的都亭、柏杨、汪营一带,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肉连响”以往曾称“肉莲湘”,动作与民间传统舞蹈“打莲湘”相仿。因舞蹈以其肉体碰击发出响声为其突出特色,乡民习惯称之为“肉连响”。“肉连响”舞蹈动作诙谐、明快,深受群众欢迎,但因表演难度大,动作要求高而使习艺者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