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5 22: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02:0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30年来,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国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左”的错误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实行了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加强中改善党的领导。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30年来,我们党通过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不仅注重思想理论建设,而且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使党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例如,将县级人大代表改由选民直接选举;在县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加强了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扩大和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和组织;赋予地方省、市、自治区和部分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加强人大对行政、财经、司法、检察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制度等。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特有的重要民主政治形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使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使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贯彻国家的政策,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方面享有较一般地区更为充分的自治权,保证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取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及把生产队作为一级政权组织的规定,建立了乡政权;在乡村、社区和企业广泛建立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群众自治性组织;积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在广大农村实行村委会村民直接选举制度和乡镇改革试点,普遍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坚持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结合起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切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1982年《宪法》的通过和实施为标志,法制建设的进程大大加快。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我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和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现在我国不仅有法可依,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而且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从废除实际上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开始的。1982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解决了干部新老交替问题,使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和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法制化,促进了我国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干部提拔过程更加透明、更加制度化。建立健全适合企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制度,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套、有机衔接、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过五次机构改革。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与任务不同,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当前正在实施的被叫做大部制的政府机构改革已是30年来的第六次。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将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整合机构、科学配置部门职能上。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完善了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加强了监督工作,注重发挥各制约和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制约和监督的整体效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大功绩,就是重新建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内监督方面又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且把党纪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成效显著。特别是新闻媒体介入监督序列,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提高了政府执行力。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3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运用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体制必须与之相适应,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一些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以小带大,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系统工程。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保持社会稳定,就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和法制建设。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原则,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党的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和执行有效,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始终是推动全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强有力条件和现实途径。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民主的状况。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代会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推进党务公开、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并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就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不仅第一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而且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对新形势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一,首次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其二,明确提出发展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以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其三,首次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其四,强调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其五,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其六,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事业。(作者单位:中宣部理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