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09: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6:00
脸谱渊源与戏曲发展紧密相连,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勾画形成的特殊谱式图案。脸谱用于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净、丑角色主要使用脸谱,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脸谱。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整体中的固有组成部分,通过将思想构成的眉目口鼻花纹和脸膛颜色组织起来,涂画在演员脸上以产生美观感知的图案。脸谱随戏的形成而产生,各种人物大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脸谱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京剧脸谱形成于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吸收了地方戏曲剧种的脸谱经验。在地方戏曲脸谱基础上加以取优废劣,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和改革,形成了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脸谱大系中的分支,具有脸谱通性及其本身特性,借鉴了徽、汉、昆、秦等剧种经验。京剧脸谱着重在形、神、意等方面表现多种人物忠、奸、善、恶寓意,褒贬分明,着色变化有致,勾绘精巧,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脸谱用色丰富,京剧脸谱用色最多,包括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红、褐、赭、金、银等色。红色代表忠勇、正直,黑色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油白色代表自负、跋扈,蓝色代表刚强、骁勇,绿色代表顽强、侠义,黄色代表凶暴、沉着,灰色代表老年枭雄,紫色代表智勇刚义、刚正威严,金银色代表神、佛、鬼怪、精灵。脸谱用色不是绝对的,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剧情和角色特点进行调整。
北京泥塑京剧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是由一位姓桂的旗人“花脸桂子”将其从京剧舞台上的脸谱变成了泥塑彩绘脸谱。泥塑脸谱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寻找成色质地较好的胶泥,经过多道工序,如制作模具、刻坯、阴干、打磨抛光、上色等,最终完成一件作品。泥塑脸谱的艺术风格讲究规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位置准确、色彩明丽,注重画工,有“三型七彩”之称。
泥塑脸谱的现状是,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工艺品市场、展览、国际交流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认可和欢迎。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了解并喜欢上中国的京剧泥塑脸谱。
中国脸谱文化博大精深,脸谱的彩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关系紧密,但并非每个人物都需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在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等,每个行当又有各自的表演特色和艺术技术。
“净”角色,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丑”角色,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有所不同,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脸谱与服装的配合构成了舞台上净、丑角人物的外观,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脸谱在观众的视觉中心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五颜六色,变幻无穷,内涵丰富,让许多西方艺术大师都觉得中国戏曲脸谱“奇妙极了”。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起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有歌曲脸谱和电视剧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