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09: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19:56
历史上关于漕运的诸多建议与见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一、开发漕运路线
自古以来,河漕大运河是中国漕运的核心,起源于周敬王时期。隋唐时期,通过大规模整治,五大水系得以连通,长安、洛阳与江南之间的漕粮运输条件得以显著改善。隋唐至北宋,随着都城迁移,漕运路线不断优化,如裴耀卿提出的分段运输,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和时间。元代海运的兴起,至明朝永乐年间,海运被河运取代,但海运恢复的呼声在明代中期后再度出现,如丘运用历史数据对比,论证海运成本优势明显。
二、商业原则与漕运发展
唐代刘晏改革徭役为雇工,以盐税利润雇佣船工,提高了漕运效率。明朝丘主张漕船运输私货并抽税,促进了南北贸易,明清时期,允许漕船搭载私货和货物代运,进一步推动了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商业繁荣。
三、就近供应与减轻压力
西汉、元代和明代都有通过开垦农田,就地生产粮食以减轻漕运压力的策略。徐光启和林则徐等人主张垦荒以减少对南方漕粮的依赖,林则徐的《畿辅水利议》提出了在河北种植水稻,以本地粮食供应京城的建议。
四、漕粮折银与废除漕运
明朝宣德年间开始,漕粮逐渐折银征收,以减轻东南地区的负担。清朝中期后,折银废漕的呼声更高,冯桂芬提出将南方漕粮折银征收,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
以上这些观点和措施,共同反映了历史上对漕运路线、商业策略和制度变革的不断探索,以期提升漕运效率,减轻国家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漕运名称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关于秦攻匈奴的记载。历代封建王朝大都建都于西北或北方,而中国粮食产地自东晋后却主要在江淮地区。因此,隋唐以来,将江淮地区征集来的粮食运至京城与其他地区,供中央集权国家的吏禄与军饷之用,便成为同封建王朝生死攸关的重大财政问题,漕运开始成为朝廷的一项重要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