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格兰背景故事_圆明园历史故事7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8 09: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22:29
纳格兰背景故事?
在德拉诺世界被破坏之前,纳格兰曾是兽人氏族的家园,也是兽人萨满教的最早发源地。早先的兽人氏族在这里过着游牧生活,许多著名的兽人都是在这片大草原上成长起来的,比如格罗姆?地狱咆哮、杜隆坦、奥格瑞姆、德雷克塔尔、古尔丹、耐奥祖等……
纳格兰是外域世界唯一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的土地。这是一片幅员辽阔的大草原,在兽人语中,纳格兰即“风之地”的意思。当你驾着飞行坐骑从高空自由而优雅地掠过这片绿茵葱葱的大草原,欣赏着心旷神怡的奇观美景,该是一种多么愉悦的享受!
圆明园历史故事70字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1860年10月6日)法军进占圆明园,大肆抢掠和焚烧殿堂。次日,英军闯入园内疯狂抢掠和毁坏,三天内将这座中西建筑艺术毁坏殆尽,并付之一炬,使之变成一片废墟。史称“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
当时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规模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盛世的到来,在其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保卫贝子庙的真实故事?
275年前(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在建造时,此处除了敖包山和锡林河,只有与蓝天一样辽阔的草原。在有这座城市之前,这山与这庙,在数千喇嘛昼夜不停的诵经声中,努力向彼此内里生长,直至最终融合在一起,形成钟灵毓秀的锡林浩特,它故事从此开始,一路向南奔去,两翼直指东西,屡经风霜雨雪,终成草原明珠。
?
蓝天白云之下的古老庙宇
?
贝子庙庄严而神圣的大门
其他地区的庙宇偏爱远离闹市的山林,贝子庙则“结庐在人境”。贝子庙周边水草肥美,风光秀丽。圣洁的锡林河水在贝子庙西边,由南向北缓缓流去,如今它的两侧是繁华市区。贝子庙,是这座城的名片,是这座城的路标,指引着一个又一个旅人走向它的经堂,去聆听朝克沁殿的法号庄严,去聆听钟鼓楼上清脆的风铃声。
每一次在山下的石阶上迈步走向山顶,两边长长的红色高墙似要讲一个古老的故事给你听,自觉地放慢步伐,一步一个台阶,踩着光阴的肩缓缓上升。这是内心最宁静的时刻,而不远的山顶,是沐浴了数次仍想再次沐浴的圣洁!
?
长长的红色高墙和坚固的石阶
?
夜晚灯光照耀着石阶直通山顶
山顶之处就是十三敖包山,是这座城里唯一的天然高地,也是藏传佛教或蒙古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敖包。十三敖包的十三,被认定为敖包神,是神灵所局和享祭之地。其中,一是指它的四面、四方,即四面八方;二是指天与地;三是指三时,即过去、现在、将来。贝子庙的选址采用了典型的蒙古式的选址方式,同时也在庙结内加入了蒙古的祭祀载体——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