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01: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2:33
中国古代被誉为“四大名琴”的宝器中,其中一琴便是东汉时期蔡邕亲手打造的“焦尾琴”。蔡邕在逃亡期间,曾在烈火中抢救出一段未烧尽的梧桐木,他凭借其精湛技艺,按照木头的特性,精心制作了一张七弦琴,取名“焦尾”。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制作工艺赢得了天下赞誉。
“焦尾琴”又称“烧槽琵琶”,它象征着历尽磨难的杰出人才,未被发现的珍贵瑰宝。同时,它也被用来比喻才华横溢却未被赏识的人,以及遭受挫折但坚韧不屈的精神。例如,有诗句“桐尾焦,良才入爨”描绘了才子不得其用的境况,暗示了人才的坎坷命运。
对于演奏者而言,焦尾琴有其独特的规矩,诸如在恶劣天气、喧嚣市井、面对庸人、不坐定或不穿戴整齐时,都不会演奏。这体现了琴艺的高雅与对环境的讲究。
明朝赵震元的《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中,诗中提到“咏幼丝于曹碑,识焦尾于班管”,进一步印证了焦尾琴在文人雅士中的地位。而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郭襄在少室山聆听“昆仑三圣”何足道以焦尾琴奏乐,这一情节更增添了焦尾琴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