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通报“法官微信遥控重审”:什么是“四类案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02:20
四类案件是指在性质、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特征的案件。具体包括:重大、疑难、复杂、敏感案件;涉及群体性纠纷或可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案件;与本院或上级法院类案裁判可能发生冲突案件;有关单位或个人反映法官有违法审判行为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推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旨在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责任体系建设,健全与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相适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四类案件”的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指导意见提出,各级人民法院在监督管理“四类案件”时,应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和司法规律,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同时,细化和完善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推动实现全过程监督、组织化行权,防控各类风险,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
指导意见详细定义了“四类案件”,包括重大、疑难、复杂、敏感案件;涉及群体性纠纷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案件;与本院或上级法院类案裁判可能发生冲突案件;有关单位或个人反映法官有违法审判行为案件。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敏感”案件,指导意见强调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对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存在较大争议,具有首案效应的新类型案件,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指导意义,或涉及国家安全、外交、民族、宗教等敏感案件。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对于“涉及群体性纠纷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定义,包括当事人或被害人人数众多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可能或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存在激化社会矛盾风险,具有示范效应,可能对特定行业产业发展、特定群体利益、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较大影响的案件。
对于“与本院或上级人民法院类案裁判可能发生冲突”的案件,指导意见定义为与本院或上级法院近三年类案生效裁判可能发生冲突,有必要统一法律适用的案件;本院近三年类案生效裁判存在重大法律适用分歧,截至案件审理时仍未解决的案件。
对于“有关单位或个人反映法官有违法审判行为”的案件,指导意见定义为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利害关系人实名反映参与案件审理的法官有违法审判行为,并提供具体线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反映案件久拖不决,经初步核实确属违反审判执行期限管理规定的案件;通过审务督察、司法巡查、案件评查、信访接待或受理举报、投诉等方式发现法官可能存在违法审判行为的案件;承办审判组织在“三个规定”记录报告平台反映存在违反规定干预过问案件情况,可能或已经影响司法公正的案件。
指导意见明确,对于“四类案件”,应通过依法公开审理、加强裁判文书说理,接受社会监督。立案阶段识别出“四类案件”的,应同步在办案平台标注,提示相关院庭长,并根据指导意见要求确定承办审判组织形式和人员。审理阶段识别出“四类案件”的,应主动标注,并及时向院庭长报告。院庭长发现“四类案件”后,应提醒承办审判组织及时标注,并要求其报告案件进展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四类案件”的,应及时提示院庭长。下级人民法院向上级人民法院移送“四类案件”卷宗材料时,应在原审纸质卷宗或电子卷宗中作出相应标注。
对于案件是否属于“四类案件”存在争议的,可以按照工作程序层报院庭长决定。案件不再作为“四类案件”监督管理的,应撤销相应标注,并在办案平台注明原因。
指导意见强调立案阶段识别标注的“四类案件”,可以指定分案。审理“四类案件”时,应依法组成合议庭,一般由院庭长担任审判长,并根据案件所涉情形、复杂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和人数。
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后被识别标注为“四类案件”的,院庭长可根据案件所涉情形、进展情况,按权限决定进行调整,包括由独任审理转为合议庭审理、调整承办法官、调整合议庭组成人员或人数、决定由自己担任审判长等,并及时通知当事人并注明原因。
院庭长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九条的规定,针对“四类案件”审理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如调整分案、要求合议庭报告案件进展和评议结果、提供类案裁判文书或制作类案检索报告、审阅案件庭审提纲和审理报告、调阅卷宗旁听庭审、要求合议庭复议并报告复议结果(但同一案件一般不得超过两次)、决定将案件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讨论、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或其他与其职务相适应的必要监督管理措施。
指导意见强调,院庭长在履行监督管理“四类案件”的职责时,应全程留痕或形成书面记录,并在专业法官会议或审判委员会会议上发表处理意见,签字确认后在办案平台或案卷中留痕。对合议庭拟作出的裁判结果有异议的,有权要求复议,或按照工作程序提交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讨论。院庭长非经法定程序,不得直接改变合议庭意见。
对于承办审判组织故意隐瞒“四类案件”或不服从监督管理的情况,院庭长可以调整分案。若承办审判组织因前述行为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将依法承担违法审判责任。院庭长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怠于或不当行使监督管理职责,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干部管理有关规定和程序承担监督管理责任。
指导意见鼓励各高级人民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完善统一的“四类案件”识别监测系统,构建由案由、罪名、涉案主体、涉案领域、程序类型、社会关注程度等要素组成的识别指引体系,逐步实现“四类案件”的自动识别、精准标注、实时提醒、智能监督管理。
指导意见所称院庭长包括进入法官员额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其他依法承担监督管理职责的审判(执行)部门负责人。各级人民法院应结合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院庭长在“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对应职权和工作程序。院庭长履行监督管理“四类案件”职责的情况应计入工作量,并纳入绩效考核评价。
指导意见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各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指导意见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并报上一级人民法院备案。该指导意见自2021年11月5日起施行,之前相关规定与指导意见不一致的,按照指导意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