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02: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2:26
在明末清初的四十余年里,频繁的战争和疫病灾害对人口造成了严重冲击。直到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社会才逐渐稳定,经济开始恢复,然而全国人口在那时仅恢复到一亿多,远未达到晚明时期的水平。到康熙六十年(1722年),人口数量上升到一亿五千万余。
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人口约为101,710,000;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增长至150,000,000。此后,人口持续增长,乾隆年间达到高峰。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177,495,000,之后每十年左右人口都有显著增加,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达到275,000,000人。
18世纪,清代人口增长显著,主要得益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和广泛种植,促进了山区开发和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国人口达到38310万人,华南地区占比71.4%,华北占28.6%。人口超过两千万的省份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和广东,而直隶、湖南、福建等地人口相对较少。
清末,太平天国、捻军和西北穆斯林的动乱曾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光绪十三年(1887年)人口统计为377,636,000,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达到450,000,000。宣统三年(1911年),清逊帝时期的最后一次户口调查记录为92,699,185户。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集中在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和大运河沿线。
中国人口史,是研究中国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组成、变迁、分布等的分支学科。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有世界很高的比例。虽然中国历史上从周宣王时期就有人口调查,在战国前期就有详细的人口统计,可惜文献资料没有流传下来,或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多不完全精确。但自班固编纂《汉书》开始,之后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记载,均为研究人口变迁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