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05: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04:27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
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小国家?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有几点是解释不清的:
一是为什么自隋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高句丽一事上观点认同?隋代以前,中国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健时刻。而在这个时候,隋唐君主们都将高句丽作为国家的重大威胁提了出来,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征讨,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风流倜傥、才学过人的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深知“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公鸡,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二是征高句丽是不是象一些人描述的那样是欺软怕硬,欺负弱小国家?纵观六七世纪的东亚,象高句丽这样的“弱小”国家并不止一个,朝鲜半岛上还有新罗、百济,东北后有渤海,南有南诏,至于北方和西面诸国,就更多了。可为何隋唐的君主独独盯着高句丽不放,一定要将其置于死地?有人说,高丽和中国接壤,其实不然,新罗统一半岛后,唐朝并未对其采取什么大的军事行动,终唐之世,相安无事。
三是征高句丽之役是不是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是完全多余的,中国最终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不错,表面上看是得不偿失的。征灭高句丽让六七世纪的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年轻的生命葬送在沙场,间接死亡的人就更多。灭高句丽后不过十余年,唐军又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军,领土多让于新罗。征高句丽的实际效果表面上是看不出的。
3、上面三个疑问,归结到最终一个问题,高句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隋唐君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遗憾的是,大多数史书对于征伐的原因都是从表面上一带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唐太宗的一席话令人深思,贞观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太宗这句话勘称经典,道出了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04:25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
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小国家?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有几点是解释不清的:
一是为什么自隋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高句丽一事上观点认同?隋代以前,中国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健时刻。而在这个时候,隋唐君主们都将高句丽作为国家的重大威胁提了出来,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征讨,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风流倜傥、才学过人的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深知“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公鸡,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二是征高句丽是不是象一些人描述的那样是欺软怕硬,欺负弱小国家?纵观六七世纪的东亚,象高句丽这样的“弱小”国家并不止一个,朝鲜半岛上还有新罗、百济,东北后有渤海,南有南诏,至于北方和西面诸国,就更多了。可为何隋唐的君主独独盯着高句丽不放,一定要将其置于死地?有人说,高丽和中国接壤,其实不然,新罗统一半岛后,唐朝并未对其采取什么大的军事行动,终唐之世,相安无事。
三是征高句丽之役是不是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是完全多余的,中国最终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不错,表面上看是得不偿失的。征灭高句丽让六七世纪的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年轻的生命葬送在沙场,间接死亡的人就更多。灭高句丽后不过十余年,唐军又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军,领土多让于新罗。征高句丽的实际效果表面上是看不出的。
3、上面三个疑问,归结到最终一个问题,高句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隋唐君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遗憾的是,大多数史书对于征伐的原因都是从表面上一带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唐太宗的一席话令人深思,贞观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太宗这句话勘称经典,道出了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