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04: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6:54
1934年6月下旬,*湘鄂西分局在枫香溪会议后,红三军九师师长钟炳然和政委朱绍田亲自率部进入沿河县(现在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上坝和淇滩等地,动员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和武装力量。在红九师撤离后,贺炳炎等红军干部带领工作队继续开展工作,逐步组建了十多个游击大队。6月底,这些游击大队整合为沿河独立团,贺炳炎担任团长,胡宏升担任政委。整编后的独立团共有十三个大队,每个大队下分中队,中队再分分队和班,总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沿河独立团在成立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对红军作战、巩固和壮大队伍、保卫和拓展黔东苏区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是独立团的部分大队情况:
淇滩大队:6月底成立,大队长杨通南,副大队长杨光勋,红军代表王子龙牺牲于此。该队有八个中队,总计250人。
彭家山大队:7月成立,由钟炳然和朱绍田委任彭代英为大队长,有三个中队,其中队长包括彭仕国和张春怀,共有90余人。
水田坝大队(六大队):7月13日建立,大队长黄修正因军纪问题被处决,后由杨正惠代理。有三个中队,约130人。
上坝大队:成立初期由丁洪友担任大队长,后由杨宏昌接任,有120人,战斗力强大,后成为特务连。
甘溪大队:由杨胜高等人先后担任大队长,有140人。
沙子坡大队(一大队):蔡海华任大队长,胡宏升(独立团政委)担任红军代表。
其他大队如毛田坪、杜家宅、梨子水、陈家院子和火炭溪大队,各有其队长和人员配置,均在独立团的活动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沿河独立团作为黔东*根据地最早且活跃的团队,被*当局称为“贺炳炎独立团”。然而,1934年10月27日,在酉阳南腰界,沿河独立团被撤销编制,其成员被补充到四师和六师,贺炳炎转任六师十八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