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06: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10:35
复明无望 以农民领袖刘体纯、李来亨等与明将王光兴等联合抗清的夔东十三家一直坚持抗清到最后,茅麓山战役以农民军的失败而结束,也标志着夔东抗清基地的被摧毁。明朝的抗争只剩下中缅边境与福建广东沿海的零星抵抗,各地的抗清武装,或躲或藏,复明的希望已经大势已去。
至此,以原大顺军余部为主体的夔东抗清斗争坚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败告终,*上公开以恢复明朝为旗帜的武装抗清运动基本结束,继明而立的清朝开始走向和平与休养生息的时期。 而当时的人们对于明朝仍有恢复之心,直到同治四年(1865年),贵州朱明月仍然以明朝皇帝的身份起义抗清。1868年前后清廷才将这只义军扑灭。 当地遭受兵祸 清*为摧毁茅麓山这一弹丸之地,付出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投入的兵力多达十万以上,据李国英的描述,四川清军和驻防西安八旗兵由南面和西面,湖广清军由东面,陕西清军由北面,把茅麓山区一百五十余里的地方团团围住,清军主帅靖西将军穆里玛,定西将军图海驻于茅麓山南面的黄龙山督战,相持在半年以上。附近各省为运送军粮、物资、服其他劳役而征发的民夫更是不计其数,使百姓们承受了难以忍受的负担。王夫之记载:“而□(虏)兵督挽运,丁夫死者积崖谷,益峻法驱里民,三千里外诸军负挽,披蓑笠,缘绝?峭壁蚁行,延绵弥望不绝。” 李国英之子李雯也写道:“先是楚运自西瀼、渣溪起旱(即由船运改为人挑肩负的旱运),用夫背运至茅麓山。道里险远,往返不下半月,运既无多,夫多饥毙。”
康熙初年任浏阳知县的侯朴也在一首叙事诗中写道: ……加之西山役,繁重不可当。夫草数千万,长驱解荆襄。卖牛卖儿女,赔绝赔逃荒。无计能活口,移徙走他乡?
所以五十都,都都鲜全庄。于中逃最多,东乡与坊厢。
伶俜几孑遗,鹄面而羸尪。我闻父老语,泪下沾衣裳。
愿言勤抚字,拯救此一方。 道出了民间几多辛酸。在地方志里更留下了这方面的许多记载,如湖北《安陆府志》记:“康熙二年,……民役西山,起运夫于各州县,往来死伤甚众。”
《松滋县志》记“顾觅运夫”云:“锋镝余生,闻征鼓则返走,见旌旗则魂消。一听派取粮石、人夫运米随征,男儿嚎于道,妇子泣于室。视入山一路不啻刀山剑树矣。”“二十三里(这是指里甲的里)携妻挚子担囊负耒逃匿数百里外者踵相接也。”“况当事者复迫于军情重务,或差舍严催,或亲临督比,数十万呼庚呼癸之众,嗷嗷待哺,能为我凋残之松民宽乎。”
《当阳县志》记载:“康熙元年壬寅,李来亨等盘踞竹、房、兴、巴一带,凭险不下,奉旨三省会剿,秦军上庸,蜀军巫山,楚军当阳,转输络绎往返,兵夫不下数百万。”
《枝江县志》载:“康熙元年壬寅冬,王师征剿西山,民苦夫役”,“三年中枝民流离转徙日以百户计。” 连远在湖北东隅的广济县,康熙二年“西山之役,济一岁索夫三千一百七十焉” 。
湖南《安福县志》记:“康熙二年……民役西山,死者十之五” 。
甚至有的地方还因为夫役负担过重发生哗变,如湖北大冶县,“康熙三年春正月,运夫哗。西山用师,县派民夫运粮,轮至第三批三百余人,中路逃归,拥聚北关外,左公铉等倡首,要索公县,抢掳后衙与猾胥之家。县官屏匿数日始去。而公铉自称左将军。上檄招安,至县,鼓吹迎之。公铉益恣” 。
这些零星史料透露清*围剿夔东抗清武装给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巫山移民 由于清军*农民军,在此地乱杀无辜,导致此地人口锐减,后期采取巫山移民的办法来发展当地经济。 清廷集中力量对付明郑 在茅麓山战役结束的同时,清廷腾出手来,开始集中力量对付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为对付郑成功而实行了大规模强制迁徙濒海居民的法令,史称迁海,同样使东南沿海百姓流离失所,陷入水深火热之中。